恶性葡萄胎是葡萄胎的特殊类型,具恶性行为,与年龄、妊娠史有关,有阴道流血、子宫异常等表现,可通过血HCG、超声、组织学检查诊断,以化疗为主、手术为辅治疗,预后较好但需严密随访。
恶性葡萄胎的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年轻女性和年龄较大的女性都可能发生,但年轻女性相对来说发生葡萄胎的风险可能有一定特点,不过具体机制还与妊娠相关的滋养细胞生物学行为等有关;对于年龄较大的女性,发生恶性葡萄胎的风险可能也存在个体差异,一般来说,年龄大于40岁的葡萄胎患者发生侵蚀性葡萄胎的几率明显高于年轻患者。
妊娠史因素:有过葡萄胎妊娠史的女性,再次发生葡萄胎以及恶变(发展为恶性葡萄胎或绒癌等)的风险明显高于无葡萄胎妊娠史的女性。比如曾经有过一次葡萄胎妊娠的女性,再次妊娠时发生葡萄胎的几率约为1%-5%,而发生侵蚀性葡萄胎等恶性病变的风险也较正常人群高很多。
恶性葡萄胎的临床表现
阴道流血:在葡萄胎排空后,阴道会有持续或间断性的流血。一般在葡萄胎清宫术后,正常情况下阴道流血会逐渐减少、停止,但如果出现恶性葡萄胎,阴道流血可反复发生,量多少不定。例如有的患者可能阴道流血量时多时少,持续时间较长。
子宫复旧不全或不均匀增大:子宫不能如期恢复至正常大小,检查时可发现子宫大于相应孕周,质地偏软,并且可能出现不均匀增大的情况。这是因为恶性葡萄胎组织在子宫肌层内生长,影响了子宫的正常复旧。
转移灶表现: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患者可能出现咳嗽、咯血等症状;转移至阴道时,可见阴道紫蓝色结节,破溃时可发生大出血;转移至脑部时,可出现头痛、呕吐、抽搐、偏瘫及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恶性葡萄胎的诊断方法
血HCG测定:葡萄胎清宫后,血清HCG应呈规律下降,若葡萄胎排空后HCG持续异常升高,应考虑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包括恶性葡萄胎等)。一般来说,葡萄胎排空后9周以上,血清HCG仍持续高水平,或曾一度下降后又上升,排除妊娠物残留或再次妊娠,可支持恶性葡萄胎的诊断。
超声检查:B超检查可见子宫肌层内有局灶性或弥漫性强光点或光团与暗区相间的蜂窝样病灶,这是恶性葡萄胎在子宫肌层内浸润的超声表现,有助于诊断。另外,对于转移灶,如肺部转移,胸部X线或CT检查可发现肺部有转移结节等改变。
组织学检查:在进行子宫病灶切除或转移灶活检时,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如果发现有绒毛结构或绒毛退变痕迹,则支持恶性葡萄胎的诊断,这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恶性葡萄胎的治疗
化疗为主:恶性葡萄胎对化疗非常敏感,常用的化疗药物有甲氨蝶呤、氟尿嘧啶等。通过化疗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化疗治愈。例如,采用单一药物化疗或联合化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身体状况等制定个体化的化疗方案。
手术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如病灶大出血等紧急情况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子宫切除术等,但现在更多是在化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选择是否手术,手术已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而是作为辅助治疗。
恶性葡萄胎的预后及随访
预后:恶性葡萄胎的预后一般较好,经过规范的化疗等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治愈,且治愈后一般不影响生育等功能,但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复发等情况。例如,经过正规治疗后,5年生存率较高。
随访:患者治疗结束后应严密随访。一般在治疗结束后,每周检测一次血HCG,直至连续3次正常;然后每个月检测一次,持续至少6个月;之后每半年检测一次,持续至少2年。在随访期间,应注意月经是否规律,有无阴道流血、咳嗽、咯血等症状,同时定期进行妇科检查、B超、胸部X线或CT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的复发等情况。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在随访期间应避孕,但一般化疗停止超过12个月后可以考虑妊娠,但需要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进行。对于年龄较大、无生育需求且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以考虑采取合适的避孕措施,如避孕套等。
恶性葡萄胎是一种需要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的妊娠滋养细胞疾病,通过多方面的综合诊断和治疗手段,可以较好地控制病情,改善患者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