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是成年男性常见泌尿系统疾病,依据ICN分为急性细菌性、慢性细菌性、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及无症状性前列腺炎;病因包括细菌感染、免疫因素、盆底神经肌肉活动异常;临床表现因类型不同有急骤起病伴全身及局部症状、病程迁延有相关症状、骨盆区域疼痛等不同表现;诊断通过病史采集、直肠指检、前列腺液等检查;治疗原则分类型有早期用抗菌药物等对症支持、综合方案及对症等治疗;特殊人群中老年需关注药物安全性,育龄要评估生育,儿童罕见需鉴别及优先非药物干预。
一、定义与分类
前列腺炎是成年男性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指前列腺遭受细菌感染、非感染性炎症等因素作用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依据国际前列腺炎合作网络(ICN)分类,可分为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由细菌感染急性起病,多有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表现)、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存在反复的细菌感染,病程较长)、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以骨盆区域疼痛不适、排尿异常等为主要表现,无明确细菌感染证据)及无症状性前列腺炎(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前列腺液检查发现异常)。
二、病因机制
细菌感染:大肠埃希菌等常见细菌经尿道逆行感染是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主要病因,而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多由急性演变或隐匿性细菌感染持续存在所致。
免疫因素:机体免疫失衡可参与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如局部免疫反应异常可能导致前列腺组织持续炎症损伤。
盆底神经肌肉活动异常:盆底肌肉紧张、痉挛等神经肌肉功能紊乱可引发骨盆区域疼痛,且与排尿异常等症状相关,常见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类型。
三、临床表现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起病急骤,多有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伴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时尿道灼热感,会阴部及耻骨上区疼痛,直肠指检可发现前列腺肿胀、压痛明显。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病程迁延,反复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后尿道滴白,会阴、下腹等部位隐痛不适,部分患者可伴有性功能减退、焦虑等精神症状。
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骨盆区域持续或间断疼痛,疼痛部位可涉及会阴、阴茎、肛周等,同时伴有排尿异常(如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及性功能障碍(如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等)。
无症状性前列腺炎:无明显自觉症状,多在体检或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前列腺液异常。
四、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发病过程、症状特点、既往感染史等。
直肠指检:急性前列腺炎时前列腺肿胀、压痛;慢性前列腺炎时前列腺可大小正常、增大或缩小,质地不均,有压痛。
前列腺液检查: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卵磷脂小体减少,细菌培养可明确有无细菌感染及菌种类型。
尿液检查:通过尿常规及尿沉渣检查,区分上下尿路感染,协助诊断前列腺炎。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观察前列腺形态、结构,磁共振成像(MRI)对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的诊断有一定价值,能评估前列腺及周围组织情况。
五、治疗原则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需早期应用抗菌药物,如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同时需卧床休息、多饮水、退热止痛等对症支持治疗。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采用抗菌药物联合物理治疗等综合方案,抗菌药物疗程需足够,物理治疗包括前列腺按摩、热疗等以促进炎症消退。
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以对症治疗为主,可应用α受体阻滞剂缓解排尿困难及疼痛,配合心理治疗改善患者焦虑情绪,同时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
无症状性前列腺炎:若无症状通常无需治疗,定期随访观察即可,但若存在感染倾向等情况则需个体化处理。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男性患前列腺炎时,需特别关注药物治疗的安全性,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肝肾功能的药物,同时注意观察治疗后排尿及全身症状的变化,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育龄男性:前列腺炎可能对生育产生一定影响,需在治疗过程中评估精液质量等情况,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治疗时需谨慎选择可能影响生殖功能的药物。
儿童患者:儿童前列腺炎较为罕见,多由血行感染等引起,诊断时需与尿路感染等疾病鉴别,治疗上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局部护理等,严格避免不恰当的有创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