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炎的引发因素包括病原体感染(如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克雷伯菌等)、尿路梗阻(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机体免疫力低下(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艾滋病患者等)以及医源性因素(如留置导尿管、膀胱镜检查等)。其中大肠埃希菌是细菌性膀胱炎最常见致病菌,女性因尿道特点易感染;尿路结石致尿液潴留易引发膀胱炎,前列腺增生使老年男性易患;糖尿病等患者因免疫力低易感染;留置导尿管时间越长、膀胱镜检查操作不当等会增加膀胱炎风险。
一、病原体感染
1.大肠埃希菌:是细菌性膀胱炎最常见的致病菌,约占70%-80%。大肠埃希菌通常通过尿道逆行进入膀胱引起感染,女性由于尿道短而宽,且距离肛门较近,更容易被粪便中的大肠埃希菌污染而引发感染。在性生活活跃期的女性中,性活动可能会将尿道周围的细菌挤入膀胱,增加大肠埃希菌感染的风险。对于老年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道黏膜萎缩,局部抵抗力降低,也容易发生大肠埃希菌导致的膀胱炎。
2.变形杆菌:也是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变形杆菌可存在于肠道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经尿道上行感染膀胱。变形杆菌感染可能与患者有泌尿系统结构异常有关,如尿路结石、尿路梗阻等,这些情况会导致尿液引流不畅,有利于细菌的滋生和繁殖。
3.克雷伯菌:克雷伯菌引起的膀胱炎相对较少见,但在糖尿病患者、长期住院或留置导尿管的患者中较为常见。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免疫力低下,且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容易受到克雷伯菌的感染。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导尿管为细菌进入膀胱提供了直接的通道,增加了克雷伯菌感染膀胱炎的几率。
二、尿路梗阻
1.尿路结石:当尿路存在结石时,会阻碍尿液的正常流动,导致尿液在局部潴留。尿液潴留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细菌容易在结石周围定植并引发膀胱炎。例如,膀胱结石会直接刺激膀胱黏膜,同时导致尿液引流不畅,常见于男性患者,尤其是患有前列腺增生的男性,前列腺增生可引起尿道梗阻,进而导致膀胱结石形成,增加膀胱炎的发生风险。
2.前列腺增生:多见于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会使尿道狭窄,尿液排出受阻,膀胱内残余尿量增加。残余尿量增多时,膀胱内的细菌无法被完全冲洗排出,长期积聚容易引发膀胱炎。随着年龄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因此老年男性是膀胱炎的高发人群之一。
三、机体免疫力低下
1.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升高,血液和组织中的糖分含量增加,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同时,糖尿病会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减弱,使得机体对细菌的抵抗力降低。据统计,糖尿病患者发生膀胱炎的概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例如,长期高血糖环境下,膀胱黏膜的防御功能受损,更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
2.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接受器官移植后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免疫抑制剂会抑制机体的免疫系统,使机体抵御细菌感染的能力下降。这类患者容易发生各种细菌感染,包括膀胱炎,且感染可能较为顽固,治疗难度相对较大。
3.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患者的免疫系统严重受损,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降低,机体几乎丧失了对各种病原体的抵御能力,包括细菌。因此,艾滋病患者发生细菌性膀胱炎的几率很高,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难以控制。
四、医源性因素
1.留置导尿管:留置导尿管是常见的医源性引起膀胱炎的因素。导尿管为细菌进入膀胱提供了直接的通路,细菌可以沿着导尿管表面定植并繁殖。一般来说,留置导尿管时间越长,发生膀胱炎的风险越高。据研究,留置导尿管1天,膀胱炎的发生率约为1%,留置3-4天,发生率可升至50%左右,超过1周则可达90%以上。
2.膀胱镜检查:膀胱镜检查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在检查过程中可能会损伤尿道和膀胱黏膜,破坏局部的防御屏障,从而使细菌容易侵入引发膀胱炎。如果膀胱镜检查时器械消毒不严格,还会将外部细菌带入膀胱,增加感染的风险。在进行膀胱镜检查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是否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炎症状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