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性疾病是成年男性常见泌尿系统疾病,分为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分别有不同病因、好发人群及表现,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因类型而异,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以抗感染等为主,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用抗生素等,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综合治疗且调整生活方式等。
一、分类及相关情况
1.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病因: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埃希菌等肠道革兰阴性菌,也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是由于尿道上行感染、血行感染等途径导致前列腺感染。
人群差异:任何年龄段的成年男性都可能患病,但在青壮年男性中相对更易发生。生活方式方面,如果有不安全性行为、尿道器械操作等情况,会增加患病风险。例如,长期久坐、酗酒、食用辛辣食物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诱发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发作。
2.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病因:多是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未彻底治愈,残留的病原体持续存在导致前列腺反复感染。
人群差异:好发于中青年男性。其发病与不良生活习惯关系密切,如性生活不规律(过度手淫、性生活过度或过少等)、长时间憋尿、久坐等。有尿道感染病史的男性,发生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风险也会增加。
3.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
病因: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病原体感染、排尿功能障碍、精神心理因素、免疫反应异常、氧化应激学说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盆底肌肉长期紧张、神经内分泌因素紊乱等都可能参与发病。
人群差异:多见于中青年男性。生活方式上,长期久坐、缺乏规律的体育锻炼、精神压力大等都可能诱发该病。比如,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的男性,患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的概率相对较高。
二、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不同类型的前列腺炎性疾病都可能出现会阴部、下腹部、耻骨上区、腰骶部等部位的疼痛或不适。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还可能出现前列腺部位的肿胀、压痛明显等表现。
2.排尿症状
可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犹豫、尿线间断等。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患者还可能出现排尿后尿道滴白等现象。
3.全身症状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可能出现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感染症状;而慢性前列腺炎性疾病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但可能会有精神不振、焦虑等情况,这与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关。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频率、伴随症状等,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既往疾病史(如尿道感染史等)。
2.体格检查:包括直肠指诊,可了解前列腺的大小、质地、有无压痛等情况。
3.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尿液中可能会有白细胞增多、细菌培养阳性等表现;前列腺液检查对于诊断前列腺炎性疾病非常重要,通过前列腺按摩获取前列腺液,进行白细胞计数、细菌培养等检查。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患者前列腺液中白细胞计数可能异常,但细菌培养阴性。
血液检查: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血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4.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等,可帮助了解前列腺的形态、结构等情况,辅助诊断前列腺炎性疾病。
四、治疗原则
1.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主要是抗感染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同时,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多饮水、避免饮酒和食用辛辣食物等一般治疗措施。
2.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采用抗生素治疗,疗程相对较长,一般需要4-6周,同时可配合α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改善排尿症状。
3.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
治疗较为复杂,多采用综合治疗,包括α受体阻滞剂改善排尿症状和疼痛,植物制剂、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等缓解症状,同时要注意心理疏导,患者自身也要调整生活方式,如避免久坐、规律作息、适度进行体育锻炼等。
总之,前列腺炎性疾病是一组复杂的疾病,不同类型有其各自的特点,在诊断和治疗上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