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肿胀是膀胱内尿液积聚致体积增大,由尿路梗阻(如良性前列腺增生、尿道结石、输尿管结石)、神经源性膀胱(如脊髓损伤、糖尿病神经病变)、妊娠、膀胱本身病变等原因引起,可引发泌尿系统感染、肾功能损害、膀胱功能受损等后果,需通过超声、尿常规、尿流动力学等检查,采取解除梗阻、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处理其他病因等原则处理。
可能导致膀胱肿胀的原因
尿路梗阻
良性前列腺增生: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增生的前列腺组织会压迫尿道,使尿道狭窄,尿液排出阻力增加,长时间尿液潴留可引起膀胱肿胀。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据相关统计,50岁以上男性中约半数有不同程度的良性前列腺增生。
尿道结石:尿道内的结石会阻塞尿道,阻碍尿液排出,从而导致膀胱内尿液积聚,引起膀胱肿胀。尿道结石的形成与尿液中某些成分沉积有关,长期饮水少、尿液浓缩等因素可能增加其发生风险。
输尿管结石:输尿管结石向下移动过程中可能嵌顿在输尿管与膀胱交界处,导致尿路梗阻,使尿液无法顺利排入膀胱,进而引起膀胱肿胀。输尿管结石的发生与代谢异常、尿路梗阻等多种因素相关,在一些地区,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神经源性膀胱
脊髓损伤:外伤等原因导致脊髓损伤时,会影响神经对膀胱的支配功能,使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或尿道括约肌不能正常松弛,导致尿液排出障碍,引起膀胱肿胀。脊髓损伤患者中,相当一部分会出现排尿功能障碍相关问题。
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若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引起神经病变,累及支配膀胱的神经时,可导致膀胱功能紊乱,出现膀胱肿胀等排尿异常表现。糖尿病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发生神经源性膀胱相关并发症,且随着病程延长,发生率逐渐增加。
其他原因
妊娠:女性妊娠中晚期,增大的子宫会压迫膀胱,使膀胱的有效容量减少,同时可能影响膀胱的正常排空功能,导致膀胱内尿液潴留,出现膀胱肿胀感。一般在妊娠结束后,这种情况多可逐渐缓解。
膀胱本身病变:如膀胱肿瘤,肿瘤组织阻塞膀胱出口或侵犯膀胱逼尿肌,影响膀胱的正常排尿功能,可引起膀胱肿胀。膀胱肿瘤的发生与吸烟、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膀胱肿胀可能引发的后果
泌尿系统感染:膀胱肿胀时,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延长,为细菌滋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容易引发膀胱炎、肾盂肾炎等泌尿系统感染。据统计,约有一定比例的泌尿系统感染与膀胱尿液潴留相关。
肾功能损害:长期的膀胱肿胀会使膀胱内压力升高,进而影响到输尿管和肾脏的尿液引流,导致肾盂积水,若不及时处理,可逐渐损害肾功能,严重时可能发展为肾衰竭。有研究表明,长期尿路梗阻引起的膀胱肿胀,约一定比例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
膀胱功能受损:持续的膀胱肿胀会使膀胱逼尿肌处于过度扩张状态,长期下去可能导致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减退,进一步加重排尿困难,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膀胱的正常功能。
膀胱肿胀的相关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膀胱的形态、大小以及膀胱内是否有尿液潴留等情况,是初步评估膀胱肿胀常用的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检查能测量膀胱的容量等指标,了解膀胱内尿液的积聚程度。
尿常规检查:用于判断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若有感染,尿常规中可出现白细胞、红细胞等异常指标。
尿流动力学检查:对于神经源性膀胱等情况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能评估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功能、尿道括约肌的功能等,有助于明确膀胱肿胀的原因及病情严重程度。
针对膀胱肿胀的处理原则
解除梗阻:如果是尿路梗阻引起的膀胱肿胀,需要根据具体病因采取相应措施解除梗阻。如良性前列腺增生可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尿道结石、输尿管结石可通过内镜手术等方式取出结石,恢复尿路通畅。
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对于神经源性膀胱,需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同时采取措施改善膀胱排尿功能,如间歇性导尿等方法来促进尿液排出,减轻膀胱肿胀。
处理其他病因:若是妊娠引起的膀胱肿胀,一般在分娩后多可缓解;对于膀胱本身病变如肿瘤等引起的膀胱肿胀,需要根据肿瘤的性质、分期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手术、放疗、化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