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腮腺炎分为急性和慢性,病因有致病菌及全身、局部易感因素,急性表现为全身中毒和局部红肿等症状,慢性表现为全身症状轻及局部反复肿胀等,诊断靠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急慢性采取相应措施,还需从多方面预防。
一、定义与分类
化脓性腮腺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腮腺炎症,主要分为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和慢性化脓性腮腺炎。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多见于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患者,因机体抵抗力极度低下,致病菌经血液循环、淋巴系统或逆行感染等途径侵犯腮腺而发病;慢性化脓性腮腺炎多由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反复发作迁延所致,也可因腮腺导管口狭窄、结石等原因导致唾液排出受阻,继发感染而发病。
二、病因
(一)致病菌
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链球菌。
(二)易感因素
1.全身因素:如严重的全身疾病,像脓毒血症、大面积烧伤、腹部大手术等,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易发生化脓性腮腺炎。例如,大面积烧伤患者皮肤屏障受损,同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抵抗力降低,细菌容易入侵腮腺。
2.局部因素:腮腺导管口堵塞是常见局部因素,如导管口黏膜损伤、结石、瘢痕等导致唾液排出不畅,细菌在导管内繁殖引发感染。比如,腮腺导管结石会阻碍唾液正常排出,使腮腺内环境改变,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三、临床表现
(一)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1.全身症状:患者常伴有高热、寒战、白细胞增高等全身中毒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以上,全身情况较差。
2.局部症状:腮腺区红肿、疼痛,以耳垂为中心肿胀明显,耳垂被上抬。腮腺导管口红肿,挤压腮腺可见脓性分泌物自导管口溢出。严重时可形成脓肿,脓肿形成后局部可触及波动感。
(二)慢性化脓性腮腺炎
1.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少数患者可有低热、乏力等表现。
2.局部症状:腮腺反复肿胀,肿胀程度不等,发作时腮腺区轻度疼痛、肿胀,挤压腮腺可见导管口有混浊的“雪花样”或黏稠的蛋清样唾液流出,有时可见黏液栓子。病程久者,腮腺可呈硬结状。
四、诊断
(一)病史
详细询问患者有无全身严重疾病史、腮腺反复肿胀史等。
(二)临床表现
根据腮腺区的红肿、疼痛、唾液分泌及导管口表现等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患者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2.唾液检查:挤压腮腺取唾液进行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细菌等。
(四)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可显示腮腺导管扩张、腮腺组织回声不均等情况,有助于判断腮腺内有无脓肿形成等。
2.腮腺造影:对于慢性化脓性腮腺炎,腮腺造影可显示导管系统的变化,如导管粗细不均、呈腊肠样改变等。
五、治疗
(一)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1.全身治疗:选用有效抗生素,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以控制感染。同时,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支持疗法,如补充营养、维持体液酸碱平衡等,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
2.局部治疗:早期可用热敷、理疗等促进炎症消散。如已形成脓肿,则需切开引流,切开引流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切口,保证引流通畅。
(二)慢性化脓性腮腺炎
1.去除病因:对于有导管口狭窄、结石等局部病因的患者,要设法去除病因。如导管口狭窄者可进行导管扩张等治疗;导管结石者可尝试取出结石等。
2.局部治疗:可向导管内注入药物,如碘化油等,以促进唾液分泌、消炎。也可进行按摩等理疗,促进腮腺唾液排出。
六、预防
(一)全身疾病患者
对于患有严重全身疾病的患者,要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唾液分泌,以减少细菌在腮腺导管内的停留机会。
(二)有局部因素者
对于有腮腺导管口狭窄、结石等局部因素的患者,要及时就医处理,定期检查腮腺导管情况,预防感染发生。
(三)儿童特殊情况
儿童时期也要注意口腔卫生,预防腮腺感染。例如,幼儿要避免长时间唾液积聚在腮腺导管内,家长可帮助儿童适当按摩腮腺区域,促进唾液排出。对于有特殊病史或身体状况的儿童,如免疫功能低下等,更要加强防护,一旦出现腮腺区异常表现,要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