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有前驱期和出疹期表现,靠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对症支持治疗,多数预后好但先天风疹综合征有不良影响;荨麻疹病因复杂,表现为皮肤风团等,依临床表现诊断,去除病因并对症治疗,急性易治愈,慢性易复发影响生活质量,不同人群患病及治疗需考虑相应因素。
一、病因方面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风疹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儿童。例如,在托幼机构、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容易出现风疹的传播流行。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后,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胎儿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等严重后果。
荨麻疹:病因较为复杂,常见因素有食物(如鱼虾、蛋类等)、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等)、感染(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吸入物(花粉、尘螨等)、接触物(化妆品、金属饰品等)、物理因素(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改变、精神因素等。不同个体的荨麻疹诱因可能差异很大,比如有的患者是进食特定食物后发作,有的则是接触某种物质后发病。
二、临床表现方面
风疹:
前驱期较短,一般为1-2天,可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及咳嗽、打喷嚏、流涕、咽痛、结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症状。
出疹期通常在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从面颈部开始,24小时内蔓延至全身。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3mm,可融合成片,一般2-3天内皮疹消退,不留色素沉着。同时,患者常伴有耳后、枕部及颈部淋巴结肿大。
荨麻疹:
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风团,风团大小和形态不一,常突然发生,数小时内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发生,此起彼伏。
自觉瘙痒剧烈,部分患者可伴有血管性水肿,表现为皮肤肿胀,边界不清。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样症状。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荨麻疹(病程小于6周)和慢性荨麻疹(病程大于6周)。
三、诊断方面
风疹: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如近期接触过风疹患者等)、临床表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以及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检测风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若IgM抗体阳性,结合临床表现可确诊。此外,还可进行病毒分离等检查,但操作相对复杂。
荨麻疹: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皮肤风团及消退等特点)即可诊断。有时需要进一步寻找病因,可能会进行血常规、过敏原检测等检查,血常规可帮助判断是否有感染等情况,过敏原检测有助于明确可能的致敏原,但过敏原检测结果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四、治疗方面
风疹: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发热时可适当休息、多饮水,体温较高时可给予退热治疗等。对于孕妇感染风疹,需要密切监测胎儿情况。
荨麻疹:首先是去除病因,避免接触已知的致敏原等。然后进行对症治疗,常用药物有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可缓解瘙痒和风团症状。对于病情严重,出现过敏性休克等情况的患者,需要立即进行抢救,如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
五、预后方面
风疹:大多数风疹患者预后良好,病程呈自限性。儿童患者症状一般较轻,成人患者病情相对较重,但多数也能顺利恢复。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则会对胎儿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可能导致胎儿生长发育迟缓、先天性心脏病、耳聋、白内障等多种先天性缺陷。
荨麻疹:急性荨麻疹经过积极治疗,大多数患者可在短期内治愈。慢性荨麻疹容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精神心理方面,长期患病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但一般不会对生命造成威胁。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风疹在儿童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儿童感染风疹后需要注意休息和护理;荨麻疹在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病,不同年龄的患者在治疗用药选择上需要考虑年龄因素,比如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需要选择适合儿童剂型和剂量的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出现荨麻疹,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和荨麻疹的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