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的诊断涉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症状观察。实验室检查包括病毒分离(金标准但复杂耗时)、抗原检测(快速辅助诊断)、核酸检测(早期诊断);脑部影像学检查用于排除其他脑部疾病;临床需观察前驱期(非特异症状)、兴奋期(恐水等典型症状)、麻痹期(肌肉痉挛停止进入昏迷)的症状表现。
一、实验室检查
(一)病毒分离
1.样本采集:可取患者的唾液、脑脊液、角膜印片、皮肤切片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采集标本时需特别注意安抚,避免因哭闹导致标本采集不顺利。例如,采集唾液标本时,可让儿童含服无菌棉拭子后取出进行病毒分离操作。
2.意义:病毒分离是确诊狂犬病的金标准,但操作复杂、耗时较长,一般在专业的实验室进行。通过分离出狂犬病病毒可直接确定感染情况,对于有明确暴露史且高度怀疑狂犬病的患者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二)抗原检测
1.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抗体法等检测方法检测患者唾液、脑脊液或颈后带毛囊的皮肤组织中的狂犬病病毒抗原。对于女性患者,在采集皮肤组织标本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给患者带来过多不适。例如,在使用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测时,将标本制作成切片后进行荧光标记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阳性荧光信号。
2.意义:抗原检测相对快速,可在一定程度上辅助诊断狂犬病。如果检测到抗原,提示可能存在狂犬病病毒感染,但也可能存在假阳性情况,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
(三)核酸检测
1.原理与方法:利用核酸杂交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狂犬病病毒核酸。PCR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检测到极少量的病毒核酸。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在核酸检测样本采集时需根据年龄特点进行调整,如儿童可能需要更小心地采集合适量的标本。
2.意义:核酸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狂犬病,尤其是在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前或症状不典型时。通过检测到狂犬病病毒核酸可明确病毒感染情况,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二、影像学检查
(一)脑部影像学检查
1.检查方法:常用头部CT或MRI检查。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特点,在进行CT或MRI检查时需要根据年龄和体重等情况合理调整扫描参数,以减少辐射暴露风险(对于CT检查)或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例如,对于婴幼儿可能需要使用镇静剂辅助检查,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2.意义:狂犬病患者脑部影像学检查可能无特异性改变,但在病程中可用于排除其他脑部疾病。例如,可发现是否存在脑部炎症、水肿等情况,帮助医生综合判断病情。
三、临床症状观察
(一)前驱期症状观察
1.症状表现:患者可能出现低热、倦怠、头痛、恶心、全身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类似感冒。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这些症状可能表现略有差异。儿童可能还会伴有食欲减退等表现,且儿童表达症状的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饮食等情况。
2.观察要点:医生需要详细询问患者或其家属暴露史及症状出现的时间等情况,对于儿童要结合其日常行为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前驱期症状。
(二)兴奋期症状观察
1.症状表现:患者出现高度兴奋,表现为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等。恐水是狂犬病的典型症状之一,患者见到水、听到流水声甚至提及水时均可引起咽肌痉挛。对于女性患者,在观察其恐水症状时要注意安抚情绪,避免因紧张加重症状。儿童在兴奋期可能表现出躁动不安等情况,需要医护人员轻柔护理。
2.观察要点: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对刺激的反应等情况,及时发现患者出现的兴奋期典型症状,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三)麻痹期症状观察
1.症状表现:患者肌肉痉挛停止,进入全身弛缓性瘫痪,患者由安静进入昏迷状态,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麻痹期的表现可能在严重程度和进展速度上有所不同。儿童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麻痹期可能病情进展更快,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2.观察要点: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血压等,对于儿童要特别关注其呼吸频率和深度等情况,及时发现患者进入麻痹期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