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睾症是睾丸未正常从腹腔降入阴囊的先天性疾病,按位置分多种类型,因内分泌、机械因素发病,危害生殖功能且增恶变风险,靠体格检查、超声等诊断,1岁左右始治,激素或手术治疗,儿童患者需家长重视观察与术后护理。
按睾丸所在位置分类
腹腔内隐睾:睾丸位于腹腔内部,这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隐睾位置情况,由于腹腔内的环境温度相对较高,不利于睾丸的正常生精等功能发育。
腹股沟管内隐睾:睾丸停留在腹股沟管内,处于腹腔与阴囊之间的通道部位,其所处环境温度也高于阴囊内的正常温度范围。
阴囊入口处隐睾:睾丸位于阴囊的入口附近,尚未完全降入阴囊内。
隐睾症的发病原因
内分泌因素:如果胎儿时期母体或自身的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如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缺乏等,会影响睾丸下降的动力,导致睾丸不能正常下降至阴囊。例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异常时,就可能出现这种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的情况。
机械因素:
先天性腹股沟管发育异常:腹股沟管过于狭窄或者腹肌发育不良等,会阻碍睾丸从腹腔下降到阴囊的正常通道,使得睾丸无法顺利通过腹股沟管到达阴囊。
睾丸引带异常或缺失:睾丸引带对于睾丸下降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如果睾丸引带发育异常或者缺失,就会影响睾丸正常下降至阴囊的过程。
隐睾症的危害
对生殖功能的影响
生精功能障碍:由于隐睾所处位置的温度高于阴囊内温度,正常的生精上皮需要相对较低的温度环境来维持生精功能,高温会损害生精细胞,导致精子生成减少甚至无精子生成,从而影响男性的生育能力。对于儿童期发现隐睾的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成年后发生不育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影响性激素分泌:隐睾会影响睾丸正常分泌雄激素等性激素,雄激素对于男性的第二性征发育以及维持正常的性功能等都非常重要,可能导致男性第二性征发育不明显等情况。
恶变风险增加:隐睾患者发生睾丸恶性肿瘤的风险比正常阴囊内睾丸的人群高得多。例如,腹腔内隐睾发生睾丸癌的几率是正常睾丸的20-40倍,腹股沟管内隐睾发生恶变的风险也明显高于正常阴囊内睾丸。
隐睾症的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仔细的体格检查,大多可以初步判断睾丸是否处于阴囊内。对于阴囊内未触及睾丸的患儿,需要进一步检查可能隐藏睾丸的部位,如腹股沟管区域等。
超声检查:超声是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可以用于探查腹腔内、腹股沟管内等部位是否存在睾丸组织。超声检查可以清晰显示睾丸的位置、大小等情况,有助于明确隐睾的具体位置。
CT及MRI检查:在某些复杂情况或者超声检查不能明确睾丸位置时,可能会借助CT或者MRI检查来更准确地定位隐睾的位置,尤其是对于腹腔内位置较深的隐睾,CT或MRI能够提供更详细的解剖结构信息来帮助确定睾丸的位置。
隐睾症的治疗时机及方法
治疗时机:一般建议在患儿1岁左右开始考虑治疗,如果超过2岁仍未下降的睾丸,自行下降的可能性较小,需要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因为年龄越小,治疗后睾丸功能恢复的可能性相对越大,延误治疗可能会导致睾丸功能不可逆的损害。
治疗方法
激素治疗:对于部分患儿可以尝试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激素进行治疗,通过激素刺激促进睾丸下降。但是激素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掌握,并且激素治疗并非对所有隐睾患儿都有效。
手术治疗:是治疗隐睾症的主要方法。常见的手术方式有睾丸下降固定术等,通过手术将隐睾牵拉并固定在阴囊内,以恢复睾丸正常的生精环境等功能。手术时机的选择很重要,一般建议在1-2岁之间进行手术,以最大程度保护睾丸的生精功能等。
特殊人群(儿童)隐睾症的注意事项
家长的观察与重视: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阴囊内睾丸的情况,出生后定期检查阴囊,一旦发现阴囊内未触及睾丸,要及时带孩子就医。因为儿童时期是隐睾治疗的关键时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于预后非常重要。
术后护理: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术后要注意保持手术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同时,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诊,观察睾丸在阴囊内的发育情况以及身体的恢复情况等。并且要注意让患儿避免剧烈运动,防止手术部位受到牵拉等影响手术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