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瘤的诊断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内分泌功能检查及其他检查。影像学检查中头颅CT可初步发现垂体瘤但对微小瘤漏诊率高,头颅MRI是诊断重要方法且对微腺瘤检出率高但有检查禁忌;内分泌功能检查包括垂体激素水平测定(如促性腺、促甲状腺等激素)和靶腺激素测定(如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其他检查有视觉功能检查及动态试验(如泌乳素和生长激素相关试验)。
一、影像学检查
(一)头颅CT
1.优势:可以初步发现脑垂体瘤,能够清晰显示鞍区的骨质结构等情况,对于较大的垂体瘤能较好地显示其与周围骨质的关系。一般来说,垂体瘤在头颅CT上多表现为鞍内或鞍上的占位性病变,呈现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
2.局限性:对于微小垂体瘤的检出率相对较低,尤其是直径小于10mm的垂体微腺瘤,容易被周围骨质等结构干扰而漏诊。
(二)头颅MRI(磁共振成像)
1.优势:是诊断垂体瘤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具有多参数、多平面成像的特点,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极高。对于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头颅CT,能够清晰显示垂体的细微结构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如海绵窦等的关系。垂体瘤在MRI上的信号特点因肿瘤的成分不同而有所差异,多数垂体瘤T1加权像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加权像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
2.检查注意事项:对于装有心脏起搏器、体内有金属异物等情况的患者不能进行该项检查。孕妇一般也需要谨慎进行MRI检查,除非病情必需,要权衡利弊后再决定。
二、内分泌功能检查
(一)垂体激素水平测定
1.促性腺激素:垂体瘤可影响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例如泌乳素瘤患者常出现泌乳素水平显著升高,而促性腺激素如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可能会降低;生长激素瘤患者生长激素水平异常升高,同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也会升高。
2.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瘤较少见,若存在则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同时甲状腺激素水平也可能有相应变化;非功能垂体瘤一般促甲状腺激素等垂体激素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但如果肿瘤较大压迫正常垂体组织,可能会导致垂体多种激素分泌减少,引起相应靶腺功能减退。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可导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皮质醇水平升高,引起库欣综合征表现;无功能垂体瘤若压迫垂体导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则皮质醇水平降低,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相关表现。
(二)靶腺激素测定
1.甲状腺功能:如上述,根据垂体瘤对促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影响,相应测定甲状腺激素(T3、T4、游离T3、游离T4)水平,以判断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及评估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状态。
2.肾上腺皮质功能:测定皮质醇、醛固酮等激素水平,结合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来评估肾上腺皮质的功能情况,对于诊断由垂体瘤引起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有重要意义。
3.性腺功能:测定雌激素、睾酮等性激素水平,了解垂体瘤对性腺功能的影响,比如泌乳素瘤患者常出现女性月经紊乱、泌乳,男性性功能减退等性腺功能减退表现,通过性激素水平测定可以辅助诊断。
三、其他检查
(一)视觉功能检查
对于垂体瘤较大,尤其是向鞍上生长压迫视神经交叉的患者,需要进行视觉功能检查,包括视力、视野检查。常见的视野缺损类型有双颞侧偏盲等,通过视力和视野检查可以了解肿瘤对视神经的压迫程度,对于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例如,当垂体瘤压迫视神经交叉时,患者早期可能出现双颞侧上方视野缺损,随着肿瘤增大,视野缺损范围逐渐扩大。
(二)动态试验
1.泌乳素兴奋与抑制试验:对于泌乳素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帮助。兴奋试验可使用甲氧氯普胺等药物,观察泌乳素的分泌反应;抑制试验可使用溴隐亭等药物,观察服用药物后泌乳素水平的变化情况。通过这些试验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泌乳素的分泌功能是否异常以及是否由垂体瘤引起。
2.生长激素抑制试验:对于生长激素瘤患者,可进行生长激素抑制试验,如口服葡萄糖抑制试验,正常人生长激素水平在口服葡萄糖后会被抑制至<1μg/L,而生长激素瘤患者生长激素水平不被抑制或抑制不完全,仍高于正常范围,以此辅助诊断生长激素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