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侧弯有特发性、先天性、神经肌肉型、神经纤维瘤病性等原因,治疗包括观察随访(轻度侧弯小于20°左右时定期检查)、支具治疗(侧弯20°-40°且骨骼未成熟青少年佩戴)、手术治疗(侧弯大于40°-50°或支具无效继续进展者,需综合考虑年龄等因素评估手术)。
一、脊柱侧弯的原因
1.特发性脊柱侧弯
发病机制:原因尚不明确,在青少年群体中较为常见,可能与遗传因素、生长发育不平衡等有关。遗传因素方面,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若家族中有脊柱侧弯患者,其亲属患病风险相对较高。生长发育不平衡主要体现在青少年时期身体各部分生长速度不同,脊柱的生长可能出现异常,导致侧弯发生。
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10-16岁的青少年,女性发病率相对略高一些,可能与女性在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以及激素水平变化等有关。
2.先天性脊柱侧弯
发病机制:胚胎发育时期脊柱形成障碍导致,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脊柱的椎体、椎弓等结构发育异常,从而引起脊柱侧弯。例如椎体形成不全、分节不良等情况,会使脊柱两侧生长不对称,进而导致侧弯。
年龄因素:从出生时就可能存在相关的脊柱发育异常情况,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等在婴儿期或儿童早期发现。
3.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弯
发病机制:由神经肌肉病变引起,如脊髓灰质炎、脑性瘫痪等疾病,会影响肌肉对脊柱的平衡调节作用。神经病变导致肌肉无力或痉挛,使得脊柱两侧的肌肉力量不平衡,从而引发脊柱侧弯。
年龄与疾病相关因素:这类患者往往在患有神经肌肉疾病的同时出现脊柱侧弯,年龄跨度较大,从儿童期到成年期都可能因为神经肌肉病变的发展而导致脊柱侧弯进一步加重,且不同的神经肌肉疾病有其各自的发病年龄特点,如脑性瘫痪多在婴幼儿期发病,随后可能伴随脊柱侧弯的发展。
4.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弯
发病机制:与基因异常有关,神经纤维瘤病患者体内存在基因缺陷,导致脊柱的支持组织异常,进而引起脊柱侧弯。
年龄与疾病相关因素:患者多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现神经纤维瘤相关表现,同时可能伴有脊柱侧弯,随着病情进展,脊柱侧弯可能逐渐加重,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二、脊柱侧弯的治疗
1.观察随访
适用情况:对于轻度脊柱侧弯患者,侧弯角度小于20°左右时,可选择观察随访。通过定期进行脊柱X线检查,监测侧弯角度的变化。例如每4-6个月进行一次X线检查,观察侧弯角度是否有增加趋势。
年龄因素:对于青少年患者,在生长发育高峰期前,若侧弯角度较小,观察随访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式,因为青少年仍有一定的生长潜力,部分患者可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侧弯角度不再进展甚至有所改善。
2.支具治疗
作用机制:通过佩戴特定的支具,对脊柱施加外力,限制脊柱侧弯的进展。支具的设计是根据患者的脊柱形态定制的,能够在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活动的情况下,对脊柱起到矫正和限制侧弯发展的作用。
适用情况:适用于侧弯角度在20°-40°之间的青少年患者,尤其是骨骼尚未发育成熟的患者。在佩戴支具期间,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佩戴,每天佩戴的时间一般不少于20-23小时,只有这样才能起到较好的限制侧弯进展的效果。
年龄因素:主要针对青少年骨骼未成熟的阶段,因为此时脊柱还有生长的可能性,支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脊柱的生长方向,防止侧弯进一步加重。
3.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当脊柱侧弯角度大于40°-50°时,或者支具治疗无效,侧弯仍继续进展的患者,通常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矫正脊柱侧弯畸形,恢复脊柱的正常序列和平衡。手术方式包括脊柱融合术等,通过植入内固定装置和融合相关椎体来达到矫正和稳定脊柱的作用。
年龄与风险因素:手术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等因素。对于年龄较小的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其脊柱仍在生长,手术可能会影响脊柱的正常生长发育;而对于成年患者,手术主要是为了改善脊柱侧弯引起的疼痛、功能障碍等问题,但也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如感染、神经损伤等。在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脊柱的影像学评估、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评估等,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