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型过敏性紫癜需从临床表现评估(儿童青少年多见双下肢对称紫癜,腹型伴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且有年龄差异)、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粪便隐血有相应表现及年龄差异)、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有各自特点及年龄相关注意事项)进行综合诊断,还要与外科急腹症、其他消化系统疾病鉴别,综合各方面情况作出诊断。
一、临床表现评估
1.皮肤表现
儿童及青少年相对多见,典型皮疹为双下肢对称分布的紫癜,初起为紫红色斑丘疹,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随后颜色加深呈棕褐色,可融合成片,严重时可出现水疱、溃疡。不同年龄患者皮疹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婴幼儿皮肤较薄嫩,皮疹观察需更细致。
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除皮肤紫癜外,常伴有腹痛,多为阵发性脐周或下腹部绞痛,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患儿可伴有恶心、呕吐,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不能准确表达腹痛,表现为哭闹不安等。
2.消化道症状特点
腹痛是腹型过敏性紫癜的重要表现,疼痛性质多样,可呈隐痛、钝痛或绞痛。疼痛部位不固定,以脐周及下腹部为主,部分患者可伴有腹泻,大便可呈稀糊状、稀水样或带有黏液、血丝等。对于有腹痛、消化道症状的患者,需仔细评估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程度等与皮肤紫癜出现的关系,一般皮肤紫癜多在消化道症状之后或同时出现,但也有少数患者先出现消化道症状,后出现皮肤紫癜,容易造成误诊。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升高,伴有感染时白细胞多升高。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部分患者可增高,这对过敏性紫癜的诊断有一定提示意义,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不同年龄患者血常规指标有正常范围差异,儿童的正常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范围与成人不同,需依据儿童各年龄段正常参考值进行评估。
2.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凝血指标正常,这有助于与其他凝血异常相关的腹痛、出血性疾病相鉴别。例如,血友病患者凝血功能会有明显异常,而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凝血功能一般无异常改变。
3.粪便隐血试验
部分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粪便隐血试验呈阳性,提示消化道有出血情况,但需排除饮食等其他因素干扰。对于儿童患者,留取粪便标本时需注意操作规范,确保结果准确。
三、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
可发现肠壁水肿、增厚等改变,有助于了解消化道受累情况。例如,可见肠管呈节段性或弥漫性增厚,肠壁血流情况等。不同年龄儿童的肠管超声表现有一定特点,婴幼儿肠管相对较薄,超声观察时需注意操作手法,避免过度加压等对患儿造成不适。
超声检查还可排除其他腹部器质性疾病,如阑尾炎等。阑尾炎患者超声可发现阑尾肿大、周围渗出等表现,而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超声表现有其特异性。
2.CT检查
对于病情复杂、超声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可考虑CT检查。CT能更清晰地显示肠道壁的情况,如是否有肠壁强化改变等,但CT检查有一定辐射,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尤其是儿童患者,要权衡辐射风险与诊断价值。
四、鉴别诊断
1.外科急腹症
如阑尾炎、肠梗阻等。外科急腹症一般有典型的体征,如阑尾炎有麦氏点压痛、反跳痛等,而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腹痛虽然剧烈,但体征相对不典型,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临床表现观察及相关检查可进行鉴别。例如,外科急腹症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而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白细胞升高可能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且凝血功能等检查结果不同。
2.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如消化性溃疡、肠炎等。消化性溃疡患者多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等特点,胃镜检查可明确诊断;肠炎患者多有明确的感染诱因或肠道感染表现,粪便常规等检查可发现相应病原体等,而腹型过敏性紫癜通过皮肤紫癜等表现及相关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可与之鉴别。
五、综合诊断
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如皮肤紫癜伴腹痛、消化道症状等,结合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凝血功能、粪便隐血等结果,以及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等结果,同时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后,可作出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诊断。在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患者的特点,儿童患者在症状表达、检查操作等方面需特殊对待,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