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炎分为病毒性和细菌性,病毒性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单侧或双侧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全身症状轻,实验室检查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可通过血清学等检测病毒;细菌性多单侧发病,红、肿、热、痛明显,全身症状重,白细胞等升高,可通过脓液检查致病菌。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病毒性白细胞正常或低、淋巴比例高,细菌性白细胞高、中性高;病原学检查病毒性可查抗体或核酸,细菌性可做脓液涂片培养。影像学检查超声下病毒性实质均匀低回声、腺体肿大导管不扩张,细菌性有低回声区等;CT下病毒性腮腺体积增大密度均匀轻度强化,细菌性有低密度灶等,特殊人群患腮腺炎需谨慎判断。
一、临床表现特点
1.病毒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常先见一侧腮腺肿大,然后另一侧也相继肿大,肿大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表面发热但不发红,有疼痛和触痛,张口、咀嚼特别是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一般病程约1-2周,可伴有发热、乏力、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常规中淋巴细胞相对增多。例如,研究表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比例会有相应变化,且患者多有接触史,如接触过流行性腮腺炎患者。
其他病毒性腮腺炎:由其他病毒引起的腮腺炎相对少见,症状与流行性腮腺炎类似,但全身症状可能相对较轻,实验室检查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可辅助诊断,不同病毒引起的腮腺炎在病毒学检测上有各自特点,如柯萨奇病毒引起的腮腺炎可能在肠道病毒检测方面有阳性发现。
2.细菌性腮腺炎
多为单侧发病,腮腺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按压腮腺时有脓液自导管口流出,全身症状相对较重,常有高热、寒战、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例如,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患者,局部炎症表现更突出,可触及硬块,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较明显,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病毒性腮腺炎: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这是因为病毒感染主要引起机体的细胞免疫反应,导致淋巴细胞参与免疫应答,从而使淋巴细胞比例上升。
细菌性腮腺炎: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增高,提示机体存在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作为炎症反应的重要细胞成分,数量和比例增加以应对细菌感染。
2.病原学检查
病毒性腮腺炎:可通过血清学检查检测病毒特异性抗体,如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抗体IgM阳性提示近期感染。还可进行病毒核酸检测,能更早期、特异性地诊断病毒感染,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患者唾液、血液等标本中的病毒核酸,明确是否为病毒性腮腺炎及具体的病毒类型。
细菌性腮腺炎:可进行脓液涂片及细菌培养,脓液涂片革兰染色可发现革兰阳性或阴性细菌,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种类,从而针对性地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例如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则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相应的抗葡萄球菌药物。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病毒性腮腺炎:腮腺实质呈均匀低回声,腺体肿大,导管无明显扩张。这是因为病毒性腮腺炎主要是腺体的炎症性改变,超声表现为腺体的弥漫性肿胀,内部回声均匀性降低。
细菌性腮腺炎:腮腺实质内可见低回声区,边界不清,导管可能扩张,若形成脓肿则可见液性暗区。由于细菌性腮腺炎存在局部的化脓性炎症,超声可发现局部的炎性渗出、脓肿形成等改变,表现为异常的回声区和液性暗区。
2.CT检查
病毒性腮腺炎:腮腺体积增大,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可见轻度强化。反映了病毒性腮腺炎腺体的炎症性肿胀及相对较轻的血供改变。
细菌性腮腺炎:可见腮腺内有低密度灶,边缘不清,增强扫描可见病灶有明显强化,若有脓肿形成则表现为环形强化的低密度区。这是因为细菌性炎症导致局部组织充血、水肿,血供增加,在CT增强扫描上有相应表现。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腮腺炎时,判断病毒性还是细菌性需更谨慎观察临床表现及进行实验室检查,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尚不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艾滋病患者等,患腮腺炎时,细菌性腮腺炎的可能性相对更高,且病情可能更严重,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详细询问病史、仔细进行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