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良性肿瘤,30-50岁多见,多数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经量增多等,超声等检查可助诊,治疗有随访、药物、手术;子宫肉瘤是恶性肿瘤,相对少见,好发围绝经期,有不规则阴道流血等症状,超声等检查有特征,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放疗,不同人群需关注二者相关特点及应对。
一、疾病定义与性质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其中含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多见于30~50岁妇女,确切病因尚未明了,可能与女性性激素相关。
子宫肉瘤:是一组起源于子宫肌层或肌层内结缔组织及子宫内膜间质的恶性肿瘤,相对少见,占子宫恶性肿瘤的2%~4%,好发于围绝经期妇女,平均发病年龄约50岁,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二、临床表现差异
子宫肌瘤
症状:多数患者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这与肌瘤使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并影响子宫收缩有关;还可出现下腹包块,当肌瘤较大时可于下腹触及质硬、形态不规则的包块;白带增多,若肌瘤发生坏死、溃疡、感染时,可有脓性或血性白带;压迫症状,肌瘤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引起便秘、里急后重等。
体征:妇科检查可触及子宫增大,表面不规则,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
子宫肉瘤
症状:常见症状为不规则阴道流血,量可多可少;腹部包块,患者自己可摸到下腹部包块,质实,生长迅速;腹痛也是常见症状,当肉瘤发生坏死、扭转或侵犯周围组织时可引起腹痛;晚期患者可出现消瘦、贫血、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体征: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增大,质软,有时盆腔可触及不规则肿块。
三、影像学及病理特征不同
影像学检查
子宫肌瘤: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显示子宫增大,肌瘤呈低回声或等回声结节,边界清晰;磁共振成像(MRI)对肌瘤的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能准确判断肌瘤的大小、数目及位置。
子宫肉瘤:超声检查可见子宫肌层内或宫腔内异常回声,边界不清;MRI检查可发现子宫肌层或内膜区异常信号影,增强扫描时肿瘤多呈不均匀强化。
病理特征
子宫肌瘤:显微镜下见平滑肌细胞排列成束状或旋涡状,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核分裂象少见。
子宫肉瘤:病理类型多样,如平滑肌肉瘤镜下见平滑肌细胞增生,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分为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镜下见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侵入肌层,细胞形态较一致,核分裂象较少,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恶性苗勒管混合瘤镜下可见癌和肉瘤两种成分。
四、治疗方式区别
子宫肌瘤
随访观察:适用于无症状、肌瘤较小的患者尤其是近绝经期妇女,每3~6个月复查一次,若肌瘤增大或出现症状可考虑进一步治疗。
药物治疗:可用于缩小肌瘤体积以利于妊娠或手术,或缓解症状,常用药物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通过抑制雌激素水平,使肌瘤缩小,但停药后肌瘤可再次增大。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肌瘤切除术(适用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和子宫切除术(适用于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的患者)。
子宫肉瘤
手术治疗:是子宫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范围较广,一般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如有转移还需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等。
化疗:是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常用于术后辅助治疗及复发转移患者的治疗,可选用多柔比星、异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
放疗:对子宫肉瘤有一定效果,可用于术后辅助治疗或复发转移患者的姑息治疗。
五不同人群的相关特点及应对
育龄女性:子宫肌瘤可能影响妊娠结局,如导致流产、早产等,怀孕后肌瘤可能增大,需密切监测;子宫肉瘤虽罕见,但育龄女性出现异常子宫出血等症状也需警惕子宫肉瘤可能,及时就医检查。
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此阶段子宫肌瘤症状可能因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而有所缓解,但子宫肉瘤在该年龄段相对高发,更应重视阴道不规则流血等症状;围绝经期女性若发现子宫增大较快等情况,要警惕子宫肉瘤。
总之,子宫肌瘤与子宫肉瘤在多个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但二者均需要及时就医通过专业检查明确诊断,以便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