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炎的引发因素包括病毒感染(如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及其他病毒)、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自身免疫性因素以及腮腺导管阻塞(包括结石阻塞、异物阻塞及阻塞后的不良影响)。
1.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发病机制: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人体感染腮腺炎病毒后,病毒会侵入上呼吸道黏膜和局部淋巴结,然后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进而侵犯腮腺和其他器官,如睾丸、卵巢、胰腺等。儿童和青少年是流行性腮腺炎的高发人群,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相对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病毒的抵抗力较弱。例如,在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病毒容易传播,导致多人发病。
流行特点:流行性腮腺炎呈全球性分布,冬春季是高发季节。在集体机构中,如学校、托儿所等,容易出现聚集性发病。
2.其他病毒
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也可能引起腮腺炎,但相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来说,引起的腮腺炎病例较少。这些病毒引起的腮腺炎症状可能相对较轻,但同样需要引起重视。例如,柯萨奇病毒引起的腮腺炎可能在夏季有一定的发病几率,儿童感染后可能出现腮腺肿大等症状,但一般病程相对较短,症状相对不典型。
细菌感染
1.金黄色葡萄球菌
感染途径:主要是由于邻近组织的细菌感染扩散至腮腺引起。例如,耳部感染、面部皮肤感染等,细菌可通过淋巴管等途径蔓延至腮腺。成年人相对更容易因这种途径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腮腺炎,因为成年人的皮肤黏膜屏障可能因一些局部炎症等情况相对薄弱,且成年人的生活环境中接触细菌感染源的机会相对较多。比如,患有外耳道炎的成年人,如果不及时治疗,炎症可能蔓延至腮腺,导致腮腺的细菌感染。
临床特点: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腮腺炎,局部症状相对较为明显,可能出现腮腺区红肿热痛较为剧烈的情况,有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能显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2.链球菌
感染机制: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腮腺炎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发生。通常是由于身体其他部位的链球菌感染,通过血液循环传播至腮腺。儿童如果患有扁桃体炎等链球菌感染性疾病,可能会引发链球菌性腮腺炎。例如,儿童扁桃体炎未得到有效控制时,链球菌可通过血液到达腮腺,导致腮腺的炎症反应。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腮腺炎,其症状表现与其他细菌感染引起的腮腺炎类似,也会有腮腺区的炎症表现,但在治疗上需要根据链球菌的药敏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自身免疫性因素
1.发病机制:自身免疫性腮腺炎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的腮腺组织,导致腮腺炎症。这种情况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部分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自身免疫性腮腺炎。例如,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家族史的人群,患自身免疫性腮腺炎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自身免疫性腮腺炎的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期可能会诱发腮腺炎症加重。
2.临床特点:自身免疫性腮腺炎的病程相对较长,可能呈反复发作的特点,腮腺肿大一般为双侧或单侧缓慢肿大,质地相对较硬,可能伴有口干、眼干等其他自身免疫相关的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能发现自身抗体阳性等情况。
腮腺导管阻塞
1.阻塞原因
结石阻塞:腮腺导管内结石是导致腮腺导管阻塞的常见原因。结石的形成可能与唾液中的钙盐等成分沉积有关。儿童如果有唾液成分异常等情况,可能会增加腮腺导管结石形成的风险。例如,一些先天性唾液腺发育异常的儿童,可能更容易出现腮腺导管结石,从而引起导管阻塞,导致腮腺分泌物排出不畅,继发感染,引起腮腺炎。成年人如果长期进食少、唾液分泌减少等,也容易导致唾液中的成分沉积形成结石,阻塞导管。
异物阻塞:腮腺导管内进入异物,如小的食物残渣、昆虫等,也可能引起导管阻塞。儿童在进食过程中,如果不小心将异物吸入腮腺导管,可能导致导管阻塞。比如,儿童在吃果冻等较软且易粘连的食物时,可能会有部分进入腮腺导管,引起阻塞,进而引发腮腺炎症。
2.阻塞后的影响:腮腺导管阻塞后,腮腺分泌的唾液无法正常排出,在导管内积聚,容易滋生细菌,引发逆行性感染,导致腮腺炎。此时腮腺会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感染加重,出现化脓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