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复旧不全是产后子宫恢复不佳的情况,病因包括胎盘胎膜残留、子宫过度膨胀、子宫肌纤维病变、感染、盆腔淤血综合征等,临床表现有阴道流血、子宫增大、腰痛下腹坠胀感等,可通过妇科检查、B超、血常规诊断,治疗用促进宫缩、抗感染、清除残留组织等方法,可通过加强孕期保健、注意产时产后护理来预防。
一、定义
子宫复旧不全是指产后子宫恢复不佳,子宫不能正常收缩和恢复至非孕状态的情况。正常情况下,产后子宫会逐渐缩小、恢复,一般在产后6周左右恢复到非孕时的大小和状态。
二、病因
1.胎盘、胎膜残留:部分胎盘或胎膜残留于宫腔内,影响子宫收缩,这在经产妇、多次流产史者中相对更易发生,因为此类人群子宫肌层功能可能受一定影响,增加了胎盘、胎膜残留的风险。
2.子宫过度膨胀: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等情况会使子宫肌层过度伸展,肌纤维变性,产后肌纤维不能有效收缩,常见于怀有巨大胎儿、羊水过多的孕妇,由于子宫体积过大,肌纤维过度拉伸后恢复能力下降。
3.子宫肌纤维病变:如子宫肌瘤合并妊娠、子宫腺肌病等,子宫肌层存在病变组织,影响子宫收缩,有子宫肌瘤病史或患有子宫腺肌病的女性,其子宫肌层本身结构和功能已存在异常,产后子宫复旧易受影响。
4.感染:产后宫腔感染可引起子宫肌炎,导致子宫收缩不良,多见于产后不注意个人卫生、有不洁分娩史的产妇,感染会影响子宫肌层的正常生理功能,阻碍子宫复旧。
5.盆腔淤血综合征:产后盆腔静脉回流不畅,淤血状态影响子宫收缩,多见于产后活动较少、长期处于坐位或卧位的产妇,盆腔血液循环不畅,子宫周围静脉淤血,干扰子宫正常收缩过程。
三、临床表现
1.阴道流血:产后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延长,可超过10天,且血量增多,甚至可出现大量阴道流血,类似月经增多的表现。对于不同年龄的产妇,若为年轻产妇,身体状况相对较好,但子宫复旧不全导致的阴道流血仍会影响其身体恢复;而对于年龄较大的产妇,可能本身身体机能有所下降,阴道流血可能会加重身体的虚弱状态。
2.子宫增大:产后子宫不能如期缩小,子宫体较正常大小偏大,通过妇科检查可触及增大的子宫,一般子宫质地较软,触摸时产妇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不适感,尤其在子宫收缩时可能会有疼痛感觉。
3.腰痛及下腹坠胀感:由于子宫复旧不全,子宫位置异常,牵拉周围组织,产妇会感到腰骶部酸痛、下腹坠胀,这种不适在活动后可能会加重,对于生活方式中活动量较大的产妇,这种坠胀感和腰痛会对其日常活动产生较大影响。
四、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通过双合诊等检查方法,触摸子宫大小、质地及有无压痛等情况,若子宫大于相应孕周的正常大小,质地软,有压痛,提示可能存在子宫复旧不全。
2.B超检查:B超可清晰显示子宫大小、宫腔内情况,如有无残留组织等,能明确子宫复旧的具体状况,对于判断是否有胎盘、胎膜残留等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不同病史的产妇进行B超检查时,操作规范相同,但解读结果需结合产妇具体情况。
3.血常规检查:了解产妇有无贫血及感染情况,若存在子宫复旧不全导致的长期阴道流血,可能会出现血红蛋白降低,提示有贫血可能;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可能存在宫腔感染。
五、治疗原则
1.促进子宫收缩:可使用缩宫素等药物促进子宫收缩,缩宫素能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帮助子宫恢复正常状态。
2.抗感染治疗:若存在感染,根据感染情况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选用抗生素时要考虑产妇的过敏史等情况,选择对产妇和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3.清除残留组织:若有胎盘、胎膜残留,必要时需行清宫术,清除残留组织以促进子宫复旧,清宫术对于产妇来说是一种有创操作,需谨慎进行,术后要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六、预防措施
1.加强孕期保健: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等异常情况,指导孕妇合理控制体重,避免胎儿过大,减少子宫过度膨胀的发生风险。
2.注意产时及产后护理:产时要注意防止胎盘、胎膜残留,正确处理胎盘娩出;产后要保持会阴部清洁,鼓励产妇早期下床活动,促进盆腔血液循环,利于子宫复旧,对于高龄产妇、有流产史等高危人群,要加强产后子宫复旧的监测和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