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的处理包括初步评估与监测,需评估意识等情况、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并持续监测;一般治疗包括休息及对症处理,休息分急性期且有环境要求,对症处理针对头痛、呕吐等;医疗监测与进一步检查包括头部CT、MRI及神经系统监测设备;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要密切观察防二次损伤,老年人要兼顾基础病防二次损伤,有基础病史人群要综合考虑制定方案。
一、初步评估与监测
1.现场评估:首先要迅速评估患者的意识、精神状态等情况,如患者摔倒后有无短暂意识丧失、对周围环境反应是否异常等。对于儿童,需观察其是否有异常哭闹、呕吐等表现,因为儿童脑震荡可能表现相对不典型。
2.神经系统检查:包括检查患者的瞳孔、肢体运动和感觉等情况,通过这些初步判断神经系统有无明显损伤。不同年龄人群神经系统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儿童囟门未闭等特殊情况也需考虑。
3.持续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头痛、呕吐等症状变化,一般建议在受伤后24-48小时内进行密切监测,因为部分患者可能在这段时间内出现症状加重等情况,尤其是儿童和有基础病史的人群更需加强监测。
二、一般治疗
1.休息
急性期休息:受伤后应让患者充分休息,避免过度用脑和体力活动。对于儿童来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玩耍等活动强度;成年人也需要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一般建议休息1-2周左右,但具体时间需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
环境要求:为患者提供安静、光线柔和的休息环境,减少外界刺激,这有助于患者身心的恢复,对各年龄段患者都适用。
2.症状对症处理
头痛:如果患者有头痛症状,可采取一些非药物的缓解方式,如让患者保持安静、舒适的体位等。对于儿童,要避免其因头痛而过度烦躁不安,可通过轻柔安抚等方式缓解不适,但一般不轻易使用止痛药物,除非疼痛严重且经评估后有必要使用。
呕吐:若患者出现呕吐,应让患者采取侧卧位,防止呕吐物误吸。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吐物堵塞气道导致危险。如果呕吐频繁,需进一步评估是否有其他严重情况。
三、医疗监测与进一步检查
1.神经影像学检查
头部CT:一般在受伤后首先进行头部CT检查,以排除颅内出血等严重的结构性损伤。对于儿童和有基础病史的人群,更要及时进行CT检查,因为他们可能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影响判断。头部CT可以清晰显示颅内结构,帮助医生明确是否有出血、骨折等情况。
MRI:在某些情况下,如怀疑有轻微脑损伤且CT未发现明显异常,但患者症状持续不缓解时,可能会进行MRI检查,它对于一些细微的脑损伤显示得更清楚,但一般不是脑震荡初期的常规检查。
2.神经系统监测设备:对于一些病情相对复杂或高危的患者,可能会使用神经系统监测设备,如脑电图等,实时监测患者的脑电活动情况,尤其是对于儿童或有基础神经系统病史的患者,有助于更早发现脑功能的变化。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脑震荡后更需密切观察,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病情变化可能相对较快。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饮食情况、是否有异常哭闹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同时,儿童休息时要确保家长能够随时关注其情况,避免儿童在休息过程中发生意外。
儿童在恢复期间要避免过度的脑力和体力活动,且家长要避免让儿童接触可能导致再次受伤的环境,如避免在儿童恢复早期让其进行剧烈运动等。
2.老年人
老年人脑震荡后要更加谨慎处理,因为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监测过程中要同时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如血压的监测等。
老年人恢复期间要注意休息环境的安全,防止因头晕等情况导致摔倒等二次损伤,同时在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促进身体恢复,但要避免因饮食不当影响基础疾病的控制。
3.有基础病史人群
对于本身有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的患者,脑震荡后治疗要更加综合考虑。例如,有癫痫病史的患者,在脑震荡后要密切观察是否有癫痫发作的倾向,治疗过程中要避免使用可能诱发癫痫的药物(如果有必要使用药物的话)。
在监测方面要加强相关基础疾病的指标监测,如心脏病患者要监测心率、心律等情况,根据患者的基础病史制定个性化的监测和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