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有社交互动、语言沟通、重复刻板行为、感知觉异常等方面的症状表现,如婴幼儿期社交互动缺乏回应,学龄期难与同伴建立友谊;多数语言发育迟缓且使用异常;有重复刻板动作和狭窄兴趣;部分听觉、视觉反应异常,家长等需密切关注,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早期干预对改善预后重要,要给患儿耐心关爱并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助其融入社会。
学龄期及以后表现:到了学龄期,自闭症儿童往往难以与同伴建立正常的友谊关系。他们可能不会主动参与同伴的游戏活动,在集体活动中显得孤立,不懂得遵循集体活动的规则,也不善于理解同伴之间的社交暗示,如眼神交流、身体语言等。例如,在课间休息时,其他孩子都在愉快地玩着各种游戏,自闭症儿童可能独自待在一旁,或者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活动,而无法融入到同伴的社交圈子中。这会对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严重影响,进而影响其未来的人际交往和社会融入。
语言沟通方面的症状表现
语言发育迟缓:多数自闭症儿童存在语言发育迟缓的情况。有的儿童可能在1-2岁时还不会说有意义的单词,或者比正常儿童开始说话的时间晚很多。比如正常儿童1岁左右就能说简单的词汇,而自闭症儿童到了2岁可能还只能发出一些简单的音节,不能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这与他们大脑中语言中枢的发育以及语言学习相关的神经通路异常有关。从生理机制上讲,可能涉及到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异常,影响了语言信息的传递和处理。
语言使用异常:即使部分自闭症儿童能够说话,也可能存在语言使用的异常情况。他们可能出现刻板重复的语言,如不断重复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语,没有实际的交流意义。或者语言的内容与当时的情境不匹配,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例如,问他们“今天天气怎么样”,他们可能会机械地重复之前听到的某个无关的语句。另外,自闭症儿童的语言交流往往缺乏互动性,通常是自己单方面地表达,不期待对方的回应,或者不知道如何发起和维持正常的对话交流。
重复刻板行为方面的症状表现
动作刻板:自闭症儿童常常有重复刻板的动作,比如反复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这些动作往往是无目的的,但会持续进行。有的儿童可能每天都会重复同样的动作,持续时间较长。从行为学角度分析,这种刻板动作可能是他们自我刺激的一种方式,试图通过重复的动作来获得某种感官上的刺激或者缓解内心的焦虑情绪。从神经生物学角度来看,可能与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失衡有关,影响了正常的行为调节机制。
兴趣狭窄:他们的兴趣范围非常狭窄,只专注于某一种特定的事物或活动。例如,只对玩特定的一种玩具(如某一种形状的积木)感兴趣,而且会长时间沉迷其中。对于其他丰富多彩的事物缺乏兴趣,无法像正常儿童那样对多种事物保持好奇和探索欲。这种兴趣狭窄的情况限制了他们的认知发展和生活体验,因为他们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非常有限的事物上,而忽略了周围更广泛的世界。
感知觉异常方面的症状表现
听觉异常:部分自闭症儿童对声音的反应异常,可能表现为对某些正常音量的声音过于敏感,出现烦躁不安的情绪,而对另一些声音则充耳不闻。比如在嘈杂的环境中,正常儿童可能会逐渐适应,但自闭症儿童可能会因为某些特定频率的声音而哭闹不止。这是因为他们的听觉系统可能存在感知上的偏差,对声音的处理与正常儿童不同。从神经层面来说,可能是听觉皮层的功能异常,导致对声音信号的接收和解读出现问题。
视觉异常:有的自闭症儿童可能对视觉刺激有特殊的反应,比如对闪烁的灯光、特定的图案等表现出过度的关注或者回避。他们可能会长时间盯着某个闪烁的光源看,而正常儿童可能不会有这样的表现。这种视觉感知觉的异常也与大脑视觉处理区域的发育和功能有关,可能影响了他们对视觉信息的正常加工和整合。
对于自闭症儿童,家长和照顾者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这些症状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进行早期的评估和干预。早期干预对于改善自闭症儿童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康复训练等多种方式来帮助他们提高社交、语言等方面的能力,尽可能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要给予自闭症儿童更多的耐心和关爱,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注重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引导他们发展正常的行为和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