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有良性和恶性之分,分类复杂,依据组织来源分为多种类型,胶质瘤是常见原发性恶性脑肿瘤,有低级别和高级别之分;脑肿瘤可发生在颅内任何部位,不同类型有好发部位倾向,临床表现因部位、大小等而异,胶质瘤表现因恶性程度不同有差异;影像学上脑肿瘤及胶质瘤各有特点;治疗包括手术、放化疗等综合治疗,良性脑肿瘤手术切除可治愈,恶性脑肿瘤术后常需结合放化疗,胶质瘤以手术为首治手段,低级别胶质瘤预后相对较好,高级别胶质瘤预后差,儿童、女性男性脑肿瘤及胶质瘤有不同特点,有基础病史患者治疗需关注基础病史影响。
胶质瘤:是脑肿瘤中的一大类,属于神经上皮组织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根据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及恶性程度又可分为低级别胶质瘤(如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等)和高级别胶质瘤(如胶质母细胞瘤等)。低级别胶质瘤相对生长缓慢,高级别胶质瘤生长迅速且侵袭性强。
发病部位与表现差异
发病部位:脑肿瘤可发生在颅内的任何部位,不同类型的脑肿瘤有相对好发的部位倾向。而胶质瘤好发于大脑半球,这与神经胶质细胞在大脑半球分布相对集中有关,但也可发生在脑室系统、脑干等部位。
临床表现:脑肿瘤的临床表现因肿瘤的部位、大小、生长速度等不同而差异较大,常见的有头痛、呕吐、视力障碍、癫痫发作、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等。例如鞍区的脑肿瘤可能主要表现为视力减退、内分泌紊乱等。胶质瘤的临床表现除了具有脑肿瘤常见的症状外,还因其恶性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低级别胶质瘤可能在较长时间内仅表现为局部的轻度神经功能障碍,如轻度的肢体无力、轻微的癫痫等;高级别胶质瘤由于生长迅速,短期内即可出现严重的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意识障碍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也更为严重,如明显的肢体瘫痪、严重的认知障碍等。
影像学特点
脑肿瘤:通过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不同类型的脑肿瘤有其各自的影像学特征。例如脑膜瘤在CT上通常表现为等密度或高密度影,边界清楚,多有脑膜尾征;MRI上T1加权像多为等信号,T2加权像多为等或高信号。而其他类型的脑肿瘤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
胶质瘤:在CT上,低级别胶质瘤多表现为低或等密度病灶,边界相对清楚;高级别胶质瘤多为混杂密度影,边界不清,周围水肿明显。MRI上,低级别胶质瘤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多无强化或轻度强化;高级别胶质瘤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多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更为显著。
治疗与预后差异
治疗:脑肿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对于良性脑肿瘤,手术完整切除往往可达到治愈效果;对于恶性脑肿瘤,手术多是尽可能地切除肿瘤组织以减轻肿瘤负荷,术后常需结合放疗、化疗等。胶质瘤的治疗同样以手术为首要治疗手段,尽量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术后根据肿瘤的病理分级等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放疗、化疗等。低级别胶质瘤患者在手术切除后,部分可通过放疗等控制病情进展,生存期相对较长;高级别胶质瘤患者即使经过手术、放化疗等综合治疗,预后仍然较差,生存期较短。
预后:一般来说,良性脑肿瘤经过规范治疗预后较好,复发几率相对较低。而脑肿瘤中的恶性肿瘤预后较差。胶质瘤的预后与肿瘤的分级密切相关,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相对较高,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则较低。例如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即使经过积极治疗,平均生存期也往往在12-15个月左右,而低级别星形细胞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50%-80%左右。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脑肿瘤与成人脑肿瘤在类型及预后上也有差异,儿童脑肿瘤中胶质瘤的比例及预后特点与成人不同,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等特点,在治疗方案选择上要更加谨慎,尽量在治疗肿瘤的同时减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女性与男性在脑肿瘤及胶质瘤的发病及预后上无明显的性别特异性差异,但在治疗耐受性等方面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治疗脑肿瘤或胶质瘤时,需要更加关注基础病史对治疗的影响及治疗对基础病史的影响,例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在进行脑肿瘤手术时需要更好地控制血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