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冬春高发,经空气飞沫传播,有相应症状、诊断鉴别及治疗预防方法;荨麻疹是过敏性皮肤病,病因复杂,各年龄均可发病,有特定症状、诊断鉴别及治疗预防方式,二者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治疗预防等方面存在不同。
一、定义与病因
风疹
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成人也可发病。冬春季节高发,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病毒侵入人体后,在呼吸道局部淋巴结增殖,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病毒血症,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
荨麻疹
是一种以风团样皮疹为特征的过敏性皮肤病。病因复杂,常见因素有食物(如鱼虾、蛋类等)、药物(如青霉素等)、感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吸入物(如花粉、尘螨等)、接触物(如某些化学物质、金属饰品等)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差异。
二、临床表现
风疹
症状:潜伏期一般为14-21天。前驱期较短,可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及咳嗽、打喷嚏、流涕、咽痛、结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在软腭及咽部可见玫瑰色或出血性斑疹。出疹期通常于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从面颈部开始,24小时内蔓延至全身,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3mm,可融合成片。皮疹一般2-3天内消退,不留色素沉着,但可伴有耳后、枕后及颈部淋巴结肿大。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感染风疹症状相对较轻,成人感染后症状可能较严重,如发热更高、上呼吸道症状更明显等。
荨麻疹
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突然出现风团,风团大小和形态不一,常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可为红色、白色或皮色,皮疹发作突然,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迅速出现,数小时后又可自行消退,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出现,此起彼伏。自觉瘙痒剧烈,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呼吸困难等全身症状,若伴有喉头水肿,可危及生命。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荨麻疹病因以感染等因素相对多见,且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密切观察有无全身症状;成人荨麻疹病因相对复杂,自身免疫性因素导致的荨麻疹在成人中相对常见。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风疹
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如接触风疹患者等)、临床表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以及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检测风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若IgM抗体阳性可确诊;也可检测病毒核酸等。
鉴别诊断:需与麻疹、猩红热等疾病鉴别。麻疹有典型的前驱期Koplik斑,皮疹出疹顺序为先自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部,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可融合,退疹后有色素沉着及细小脱屑;猩红热有发热、咽痛、草莓舌等表现,皮疹为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退疹后有明显脱屑。
荨麻疹
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风团样皮疹,发作及消退迅速等)即可诊断。必要时可进行过敏原检测等辅助检查以明确病因。
鉴别诊断:需与丘疹性荨麻疹鉴别,丘疹性荨麻疹多见于儿童,皮疹为红色风团样丘疹,中央常有小水疱,好发于四肢伸侧,瘙痒较剧烈,病程较长。
四、治疗与预防
风疹
治疗:目前无特效抗风疹病毒药物,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发热时可适当休息,多饮水,体温较高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有咳嗽等症状时可给予止咳等对症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等并发症。
预防:隔离患者,隔离期至出疹后5天。重点是保护易感人群,接种风疹疫苗是预防风疹的有效措施,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降低风疹的发病率。儿童应按时接种风疹疫苗,成人中未患过风疹且未接种过疫苗者也可考虑接种。
荨麻疹
治疗:首先应去除病因,如避免接触过敏原等。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可缓解瘙痒及风团症状;病情严重,如出现喉头水肿等全身症状时,需立即就医,可能需要使用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
预防: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明确对某种食物过敏,则应避免食用该食物;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等。儿童荨麻疹患者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接触的物品、食物等,寻找可能的过敏原,减少接触以预防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