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重度脑损伤有多种症状表现,包括意识障碍(GCS评分多低于8分,对外界刺激反应微弱或消失)、肌张力异常(可有增高或减低)、原始反射异常(如拥抱反射、吸吮反射异常)、呼吸异常(节律紊乱,出现呼吸急促、减慢或暂停等)、惊厥发作(肢体抽搐等)、瞳孔改变(大小不等、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等),因其特殊生理特点表现与年长儿不同,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需加强监测,及时评估干预以改善预后。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患儿可出现四肢肌张力明显增高的情况,表现为肢体僵硬,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大。这是由于脑损伤后锥体系受损,导致肌肉的牵张反射亢进。例如,检查时被动屈曲新生儿的肢体,会感觉到明显的抵抗,就像屈伸一根僵硬的木棍一样。新生儿的肌肉本身处于发育阶段,脑损伤后这种异常的神经调控使得肌肉不能正常松弛,年龄因素使得新生儿的肌肉对神经调控的变化更为敏感,重度脑损伤时这种肌张力增高的表现会更为显著。
肌张力减低:部分重度脑损伤新生儿也可能出现肌张力减低,表现为肢体松软,活动时感觉肌肉无力,关节活动范围增大。这是因为脑损伤同时累及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导致肌肉的张力调节失衡,当损伤较为严重时,抑制肌肉收缩的因素占主导,从而出现肌张力减低的情况,对于新生儿来说,肌张力减低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肢体运动功能发育,进一步加重脑损伤带来的不良后果。
原始反射异常
拥抱反射异常:正常新生儿拥抱反射分为拥抱相和伸展相,出生后3-4个月内存在。重度脑损伤时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或者表现为反射不对称。例如,一侧上肢的拥抱反射明显弱于另一侧,这是因为脑损伤影响了神经系统对拥抱反射的调控机制,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在发育早期对这种反射的依赖程度较高,脑损伤破坏了正常的神经传导通路,导致反射异常。
吸吮反射异常:正常新生儿有吸吮反射,重度脑损伤时吸吮反射可能减弱或消失,或者出现吸吮动作不协调。这是由于脑损伤影响了口腔周围肌肉及相关神经中枢的功能,新生儿主要通过吸吮反射来获取营养,脑损伤导致这种基本的反射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影响其喂养等基本生理活动,而新生儿的营养摄入对于其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吸吮反射异常会进一步危及新生儿的健康。
呼吸异常
重度脑损伤可导致呼吸节律紊乱,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减慢甚至呼吸暂停等情况。例如,呼吸频率可能超过60次/分钟(正常新生儿呼吸频率为30-60次/分钟),或者呼吸频率低于20次/分钟,甚至出现长时间的呼吸暂停现象。这是因为脑损伤累及了呼吸中枢所在的部位,如脑干的呼吸中枢,新生儿的呼吸中枢发育尚不成熟,对脑损伤的耐受性差,一旦受损就容易出现呼吸方面的严重异常,呼吸异常会直接影响新生儿的氧气供应,进而加重脑损伤的程度,形成恶性循环。
惊厥发作
新生儿重度脑损伤时常伴有惊厥发作,表现为肢体抽搐、双眼凝视、口周发青等。惊厥的形式多样,可能是局部的肢体抽搐,也可能是全身性的惊厥发作。这是由于脑损伤导致大脑皮层异常放电,新生儿的大脑神经元稳定性差,脑损伤后更容易出现异常的电活动,惊厥发作会进一步加重脑损伤的缺血缺氧状况,对新生儿的脑功能恢复极为不利,而且频繁的惊厥还可能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健康。
瞳孔改变
重度脑损伤时可出现瞳孔改变,如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等。当一侧脑损伤较为严重时,可能出现双侧瞳孔大小不一致,正常新生儿瞳孔直径为2-5mm,若出现瞳孔改变,对光反射不灵敏甚至消失,这是因为脑损伤影响了动眼神经等相关神经结构的功能,新生儿的眼部神经及相关结构在脑损伤的影响下出现异常,瞳孔改变是脑损伤累及眼部神经传导通路的重要表现,提示脑损伤的程度较为严重,需要密切关注瞳孔变化来评估病情的进展。
新生儿重度脑损伤症状多样,涉及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呼吸、惊厥、瞳孔等多个方面,由于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特点,脑损伤后的表现与年长儿有所不同,且这些症状的出现提示病情严重,需要医护人员高度重视,及时进行评估和干预,以最大程度改善新生儿的预后。同时,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如早产、难产、宫内窘迫等),要加强监测,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重度脑损伤症状,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