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皮肤瘙痒症是儿科常见皮肤病,以皮肤瘙痒为主要症状无原发性皮损,常见病因有皮肤因素(皮肤干燥、皮肤疾病)、系统因素(全身性疾病、过敏反应)及其他因素(药物、心理),临床表现有局部和全身瘙痒表现,诊断需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治疗与护理包括非药物干预(皮肤护理、避免刺激)和药物治疗,对特殊人群小儿要考虑年龄因素、生活方式及基础疾病等并密切观察。
常见病因
皮肤因素:
皮肤干燥:小儿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秋冬季节等环境湿度较低时,皮肤水分流失快,容易出现皮肤干燥,进而引发瘙痒。例如,婴幼儿的表皮角质层较薄,含有的天然保湿因子较少,皮肤保湿能力差,更易因干燥而瘙痒。
皮肤疾病:某些皮肤疾病也可导致小儿皮肤瘙痒,如特应性皮炎,这与遗传因素和免疫异常有关,患儿除了皮肤瘙痒外,还常伴有皮肤红斑、丘疹、渗出等表现;疥疮是由疥螨感染引起,可在皮肤薄嫩部位如手指缝、手腕、腹部等出现丘疹、水疱,并伴有剧烈瘙痒,夜间尤甚。
系统因素:
全身性疾病:一些全身性疾病会引起小儿皮肤瘙痒,如肝脏疾病,当肝功能异常时,胆汁淤积,胆盐沉积于皮肤会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瘙痒;肾脏疾病,尤其是尿毒症期,由于体内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蓄积在体内的毒素会通过皮肤排泄,刺激皮肤神经引起瘙痒。
过敏反应:小儿接触过敏原后可发生过敏反应导致皮肤瘙痒,常见的过敏原包括食物(如牛奶、鸡蛋、海鲜等)、吸入物(如花粉、尘螨等)。例如,食用牛奶后可能出现口唇肿胀、皮肤红斑、瘙痒等过敏表现。
其他因素: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能引起小儿皮肤瘙痒的不良反应,如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癫痫药物等。
心理因素:较大儿童可能因精神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出现皮肤瘙痒,例如学习压力大的学龄儿童可能会出现因心理因素导致的皮肤瘙痒。
临床表现
局部瘙痒表现:局限性皮肤瘙痒症可发生在身体的某个部位,如小儿肛门周围瘙痒,可能与蛲虫感染有关,夜间蛲虫爬出肛门产卵会刺激局部皮肤引起瘙痒;头皮瘙痒可能与头皮卫生不佳、脂溢性皮炎等有关。
全身瘙痒表现:泛发性皮肤瘙痒症则瘙痒可累及全身大部分皮肤,小儿会不停地搔抓,搔抓后皮肤可能出现抓痕、血痂,长时间搔抓还可能导致皮肤增厚、色素沉着等继发性损害。
诊断方法
详细病史询问:了解小儿的发病时间、瘙痒程度、发作规律、有无伴随症状、既往病史、家族史、用药史、接触史等。例如,询问患儿是否接触过新的玩具、衣物,是否食用过新的食物等。
体格检查:全面检查小儿皮肤情况,观察有无原发皮疹、皮肤干燥程度、有无抓痕、血痂等继发性损害,同时检查全身其他系统有无异常体征,如肝脏、肾脏等器官的情况。
实验室检查:根据病情可能需要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如怀疑特应性皮炎可检测过敏原、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等;怀疑疥疮可在皮损处查找疥螨;怀疑全身性疾病导致的瘙痒可进行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检查。
治疗与护理原则
非药物干预:
皮肤护理:保持小儿皮肤清洁,使用温和的沐浴产品,避免过度清洁。洗澡后及时涂抹保湿霜,保持皮肤湿润,尤其是在干燥季节。例如,选择含有凡士林等成分的保湿霜,能有效锁住皮肤水分。
避免刺激:避免小儿搔抓皮肤,可给小儿剪短指甲,防止搔抓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刺激。
药物治疗:根据病因和病情可选用药物,如抗组胺药物可缓解瘙痒症状,对于特应性皮炎等可短期使用弱效糖皮质激素药膏,但需谨慎使用,避免长期大面积应用对小儿皮肤造成不良影响;对于疥疮则需要使用杀灭疥螨的药物。
特殊人群(小儿)的温馨提示
年龄因素:婴幼儿皮肤娇嫩,在护理和治疗时要格外小心,选择温和无刺激的产品。低龄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该年龄段的药物。
生活方式:家长要注意调整小儿的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合理饮食,避免食用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病史与特殊人群风险:有基础疾病的小儿,如患有肝脏、肾脏疾病等,在出现皮肤瘙痒时要及时就医,因为其瘙痒可能与基础疾病相关,需针对基础疾病进行综合治疗。同时,要密切观察小儿皮肤瘙痒的情况,如瘙痒程度、范围变化等,如有异常及时复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