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脱性骨折可能出现关节活动受限、创伤性关节炎、肌肉萎缩、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后遗症,其发生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及时规范治疗和合理康复训练可降低后遗症风险,不同个体因相关因素不同后遗症情况和风险有差异。
一、可能出现的后遗症情况
关节活动受限:撕脱性骨折若未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骨折部位愈合不佳可能导致关节活动范围减小。例如,手部的撕脱性骨折可能影响手指的正常屈伸活动,这是因为骨折处的异常会干扰关节周围正常的力学结构,使得关节在活动时受到阻碍。从科学研究来看,相关临床研究发现,约有一定比例(具体比例因骨折部位等因素而异)的撕脱性骨折患者在未经规范治疗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活动受限情况,这与骨折愈合过程中形成的瘢痕组织、骨痂异常等因素有关。
创伤性关节炎:当撕脱性骨折累及关节面时,骨折部位的不平整会导致关节软骨磨损、退变加速。随着时间推移,容易引发创伤性关节炎,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尤其是在活动后症状加重。有研究表明,对于累及关节面的撕脱性骨折患者,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风险相对较高,这是由于关节面的不匹配使得关节在长期应力作用下出现病理改变。
肌肉萎缩:撕脱性骨折后,由于受伤部位疼痛,患者可能会减少相应肢体的活动,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比如下肢的撕脱性骨折,患者长时间卧床或活动减少,腿部肌肉会逐渐萎缩,影响肢体的力量和功能恢复。肌肉萎缩的程度与患者受伤后的制动时间、康复训练情况等密切相关,一般制动时间越长,肌肉萎缩的可能性越大且程度可能越严重。
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某些情况下,撕脱性骨折可能出现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情况。这可能与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损伤程度、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等有关。例如,骨折部位血运较差时,骨折端难以获得足够的营养来促进愈合,就容易发生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有临床数据显示,不同部位的撕脱性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发生率有所差异,如手部的撕脱性骨折相对而言在这方面的发生率可能与其他部位不同,但总体来说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影响后遗症发生的因素
年龄:儿童和青少年与成年人在撕脱性骨折后后遗症发生情况上可能存在差异。儿童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后的自我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损伤严重也可能出现问题;而老年人由于骨骼质量下降,如骨质疏松等情况,骨折愈合相对较慢,发生后遗症的风险可能更高。例如,老年患者的撕脱性骨折更易出现延迟愈合或不愈合,且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概率可能增加,这与老年人骨骼的生理特点有关,其骨骼中的骨量减少、骨强度降低等因素影响了骨折的愈合和关节的稳定性。
性别:一般来说,性别对撕脱性骨折后遗症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有间接作用。比如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风险增加,若发生撕脱性骨折,相比男性可能更容易出现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后遗症。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还会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综合影响。
生活方式:受伤前的生活方式会影响撕脱性骨折后的恢复及后遗症情况。如果患者受伤前经常进行高强度运动或体力劳动,那么在骨折后恢复过程中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康复训练来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功能,否则更容易出现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后遗症;而如果受伤前生活方式较为sedentary(sedentary意为“久坐的”),那么在骨折后更要注意早期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以避免肌肉萎缩等问题。另外,是否吸烟等生活习惯也会影响骨折愈合,吸烟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增加骨折不愈合的风险,从而间接增加后遗症发生的可能性。
病史:如果患者本身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会影响骨折愈合,因为高血糖环境不利于细胞的修复和再生,糖尿病患者发生撕脱性骨折后更易出现延迟愈合、不愈合等情况,进而增加后遗症发生几率;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本身骨骼质量差,发生撕脱性骨折后发生后遗症的风险也明显升高,包括骨折不愈合、创伤性关节炎等多种后遗症的发生风险都会增加。
总之,撕脱性骨折存在出现后遗症的可能,而通过及时、规范的治疗以及合理的康复训练等措施可以降低后遗症发生的风险,不同个体由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的不同,后遗症发生的具体情况和风险也会有所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