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炎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见为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通过飞沫传播,普遍易感尤其儿童青少年),其他病毒如副流感、柯萨奇等也可致,病毒感染后先局部复制再入血形成病毒血症,侵入腺体等器官致腮腺非化脓性炎症;不同人群患腮腺炎有不同特点,儿童腮腺肿大明显伴相应症状需注意护理,青少年症状与儿童类似但全身症状可能更明显,成年人全身症状重且并发症风险高,需合理应对。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感染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进行传播,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学校、幼儿园等容易造成聚集性传播。例如,一个携带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的孩子在教室中咳嗽,其喷出的飞沫会在空气中悬浮,其他孩子吸入后就可能被感染。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这是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病毒的抵抗力较弱。在年龄方面,5-15岁的儿童发病率相对较高。而且如果既往没有患过流行性腮腺炎且没有接种过相应疫苗的人群更容易被感染。
其他病毒感染
副流感病毒:它可以引起呼吸道的多种疾病,包括类似腮腺炎的腮腺炎症表现。其传播方式与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类似,也是通过飞沫传播。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可能感染,但在儿童中的感染可能会引起腮腺的炎症反应,其发病机制是病毒侵入腮腺组织后,在局部大量复制,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腮腺出现红肿、疼痛等炎症表现。
柯萨奇病毒:属于肠道病毒的一种,除了引起肠道相关症状外,也可侵犯腮腺等组织引起腮腺炎。该病毒可以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等途径传播,也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在儿童群体中,如果接触了被柯萨奇病毒污染的物品后未做好手卫生,再触摸口鼻等部位,就可能导致病毒侵入腮腺引发炎症。
腮腺炎的病理过程
病毒感染人体后,首先在局部黏膜上皮细胞及局部淋巴结中复制,然后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随后病毒可侵入各种腺体组织(如腮腺、颌下腺、舌下腺、胰腺、性腺等)以及神经系统、心脏、肝脏等器官。在腮腺处,病毒大量繁殖,引起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主要表现为腮腺的间质水肿、淋巴细胞浸润、腺泡细胞坏死等病理变化,从而导致腮腺肿大、疼痛等临床症状。例如,显微镜下可见腮腺组织内有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腺管上皮细胞肿胀、坏死等改变。
不同人群患腮腺炎的特点
儿童
症状表现:儿童患腮腺炎时,腮腺肿大通常较为明显,可能双侧或单侧腮腺肿大,伴有疼痛、发热等症状。发热一般为低热至中度发热,体温多在38℃左右,但也有部分儿童体温可较高。同时,儿童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头痛等不适。由于儿童的表达能力相对有限,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孩子的腮腺情况以及全身症状。
护理注意事项:在护理方面,要让孩子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上要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酸性食物,因为酸性食物会刺激腮腺分泌唾液,加重腮腺的疼痛。要注意口腔卫生,饭后及时漱口,防止口腔内细菌滋生继发感染。另外,要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场所,防止疾病传播给他人。
青少年
症状表现:青少年患腮腺炎后的症状与儿童类似,但可能全身症状相对更明显一些,发热可能持续时间稍长,腮腺肿痛的程度也可能更重。部分青少年可能还会出现并发症的早期表现,如睾丸炎(男性青少年)、卵巢炎(女性青少年)等相关症状的先兆,例如男性青少年可能会感到阴囊部位的隐痛等。
应对措施:青少年需要更加注意休息,保证良好的生活作息。在治疗上,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果出现发热等症状,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用温水擦拭身体等。同时,要注意与他人隔离,避免将疾病传播给同学等。
成年人
症状表现:成年人患腮腺炎时,全身症状可能相对较重,发热程度可能更高,可达39℃以上,腮腺肿痛的同时可能伴有更明显的全身不适,如乏力、肌肉酸痛等。而且成年人患腮腺炎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相对儿童和青少年可能更高,例如胰腺炎、脑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可能会增加。
健康影响:成年人由于工作等原因可能需要继续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但患病期间要合理安排作息,保证身体有足够的能量来对抗疾病。如果出现疑似并发症的症状,如腹痛、头痛、呕吐等,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总之,了解腮腺炎的病因、病理过程以及不同人群患病的特点等,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腮腺炎这种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