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胛炎与肩周炎在定义范畴、病理表现、症状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康复方面均有不同。肩胛炎病变局限于肩胛部相关结构,症状相对局限,治疗以非手术为主预后较好;肩周炎病变累及肩关节周围多种结构,有典型疼痛和广泛活动受限,治疗有不同阶段且康复周期长,特殊人群需特殊关注。
一、定义与范畴
肩胛炎:是指肩胛区域肌肉、肌腱、滑囊等组织的炎症性病变,病变范围相对局限于肩胛部相关结构。其病因多样,可能与肩胛部过度劳损、创伤、局部感染等因素有关。例如长期从事肩部过度外展、上举动作的职业人群,如painters(油漆工)等,易出现肩胛部肌肉反复牵拉,引发肩胛炎。
肩周炎:全称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以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病变范围涉及肩关节囊、肩袖肌群、肱二头肌长头腱等周围软组织,是一种累及肩关节周围多种结构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发生于50岁左右人群,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内分泌变化等因素有关,且糖尿病患者等合并基础疾病人群发生肩周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病理表现
肩胛炎:病理上主要表现为肩胛部受累组织的炎性细胞浸润,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聚集,局部组织可能出现水肿、纤维组织轻度增生等改变,病变组织相对局限在肩胛区域的肌肉、肌腱或滑囊等结构内,对肩关节整体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局限,一般不会导致整个肩关节的广泛僵硬。
肩周炎:病理过程呈现渐进性发展,早期为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充血、水肿,炎性介质释放;中期出现纤维组织增生、粘连,导致肩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挛缩,使得肩关节各个方向的活动均受到限制,尤其以外旋、外展、内旋等动作为甚,病变累及范围广泛,可影响肩关节的正常功能活动。
三、症状表现
肩胛炎:主要症状为肩胛部的疼痛,疼痛性质多为隐痛、胀痛,疼痛范围相对较局限,可在肩胛区域特定的肌肉、肌腱附着点处有明显压痛,一般肩关节的活动受限相对较轻,早期对日常生活中肩关节的基本活动影响不大,如一般的穿衣、梳头动作可能尚不受明显影响,但在肩胛部肌肉主动收缩或被动牵拉时疼痛会加重。
肩周炎:典型症状是肩关节疼痛逐渐加重,疼痛可放射至上臂、颈部等区域,疼痛程度较为剧烈,夜间疼痛往往较为明显,严重影响睡眠。肩关节活动受限是其突出表现,随着病情进展,患者逐渐出现梳头、洗脸、穿衣等日常活动困难,肩关节各个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明显受限,晚期可出现肩关节僵硬,呈“冻结肩”状态。
四、诊断方法
肩胛炎:主要依靠病史询问,了解患者肩胛部有无劳损、创伤等诱因,体格检查时在肩胛部特定的病变部位可触及压痛,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可发现肩胛部受累组织的炎性改变,如肌腱周围的水肿等,X线检查多无特异性改变,或仅显示肩胛部软组织的轻度改变。
肩周炎:病史采集时需关注肩关节周围症状的发生发展过程,体格检查发现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均有不同程度受限,影像学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后期可出现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钙化等改变,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炎症、粘连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五、治疗与康复
肩胛炎: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首先应避免诱发肩胛部炎症的诱因,如改变不良的工作姿势等。可采用物理治疗,如热敷、超短波理疗等,促进肩胛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也可进行适当的肩胛部肌肉拉伸锻炼,增强肩胛部肌肉力量,缓解疼痛,改善症状。一般经过规范治疗,预后较好,病变组织炎症容易消退,功能恢复相对较快。
肩周炎:早期可采用保守治疗,包括休息、肩部制动、物理治疗(如热敷、红外线照射等)、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等。中期可在麻醉下进行手法松解,改善肩关节活动度,但手法松解需由专业医生操作。后期病情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肩关节镜下松解术等。康复训练在肩周炎治疗中至关重要,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肩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等,康复周期相对较长,不同年龄、性别及基础健康状况的患者康复进程可能有所差异,例如年轻、基础健康状况良好的患者康复相对较快,而老年患者或合并基础疾病者康复需要更耐心且个体化的方案。特殊人群如糖尿病合并肩周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关注血糖的控制,因为高血糖可能影响炎症的恢复和组织的修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