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切除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准备器械)、体位摆放(仰卧位、侧卧位)、切口设计(依肿瘤位置)、切开头皮和颅骨、硬脑膜切开、肿瘤切除(显露、切除)、止血冲洗、缝合硬脑膜和颅骨及术后监测等步骤,各步骤需依患者情况精细操作以保证手术顺利及患者术后恢复。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需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肿瘤的位置、大小、患者的一般健康状况、神经系统功能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需考虑其生长发育情况和基础疾病对手术的影响。例如,儿童脑肿瘤患者需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相关的问题,如颅缝是否闭合等,这会影响手术入路的选择和术后恢复的评估。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如头颅CT、MRI等,以明确肿瘤的具体情况,包括肿瘤与周围重要结构(如血管、神经等)的关系。
2.手术器械准备
准备常规的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如脑压板、吸引器、显微器械等。根据肿瘤的情况,可能还需要准备特殊的器械,如超声吸引器(CUSA)等用于切除肿瘤组织。
二、体位摆放
1.仰卧位
对于额部、颞部等部位的肿瘤,患者通常取仰卧位,头部适当抬高并向对侧偏转,使手术区域充分暴露。需要注意头颈部的固定,避免在手术过程中头部移动影响操作。对于儿童患者,要使用合适的头架固定,确保固定牢固且不会对儿童的头颈部造成过度压迫。
2.侧卧位
当肿瘤位于颅后窝等部位时,患者可能需要取侧卧位,头部尽量屈曲,使手术入路的角度合适,便于对颅后窝肿瘤进行操作。侧卧位时要注意保护患者的眼部、耳部等,避免受压。
三、切口设计
1.根据肿瘤位置
如果肿瘤位于大脑半球凸面,切口一般设计为马蹄形或直线形,根据肿瘤的具体位置确定切口的长度和位置。例如,肿瘤位于额叶时,切口可从前额发际线内开始,向后延伸。
对于颅后窝肿瘤,切口通常为枕下正中切口或旁正中切口,长度根据肿瘤大小而定,一般要保证能够充分暴露手术区域。
四、切开头皮和颅骨
1.切开头皮
沿设计好的切口线切开头皮,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帽状腱膜。在切开过程中要注意止血,可使用电凝等方法及时止血。
2.颅骨切开
使用颅骨钻在切口周围钻多个骨孔,然后用颅骨铣刀将骨瓣游离并取下。对于儿童患者,由于颅骨较薄且有生长潜力,要特别注意骨瓣的保存,以便术后可能的颅骨修补。
五、硬脑膜切开
1.硬脑膜切口设计
根据肿瘤的位置和手术入路的需要设计硬脑膜切口,通常采用“Y”形或“L”形切口,以保证能够充分暴露肿瘤。
硬脑膜切口的设计要尽量减少对脑功能区血管和神经的损伤,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确定重要结构的位置来调整切口方向。
六、肿瘤切除
1.显露肿瘤
使用脑压板等器械轻柔地将脑组织向两侧牵开,充分显露肿瘤。在牵开脑组织时要注意力度和方向,避免对脑组织造成过度损伤。对于儿童患者,由于脑组织相对较软,牵开时更要格外小心。
2.肿瘤切除操作
如果是良性肿瘤,可在显微镜下沿肿瘤与正常脑组织的界面进行分离切除。对于恶性肿瘤,在切除肿瘤的同时要尽量保护周围正常脑组织。可使用超声吸引器等器械辅助切除肿瘤组织,超声吸引器能够在吸引的同时进行超声震荡,使肿瘤组织破碎并被吸引器吸除,减少对周围组织的牵拉。
七、止血与冲洗
1.止血
在肿瘤切除过程中,及时处理出血点,使用电凝、双极电凝等方法进行止血。对于较大的血管出血,可能需要进行缝合结扎。
2.冲洗
肿瘤切除完成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手术区域,清除残留的血液、肿瘤碎屑等,以保证手术野清晰,便于观察周围组织情况。
八、缝合硬脑膜和颅骨
1.硬脑膜缝合
将硬脑膜用缝线妥善缝合,恢复其完整性,以减少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儿童患者,硬脑膜的缝合要更加精细,避免影响脑组织的正常发育。
2.颅骨复位与缝合
将取下的骨瓣复位,使用钛钉等固定材料固定骨瓣。然后缝合头皮,分层缝合皮肤、皮下组织等。
九、术后处理
1.术后监测
将患者送回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密切监测,包括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神经系统体征的观察等。对于儿童患者,要尤其注意其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等情况,因为儿童的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
进行头颅CT等检查,了解术后颅内情况,如是否有出血、脑水肿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