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炎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腮腺肿大及其他伴随症状,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血清学、病毒分离等,影像学检查有B超,还需与化脓性腮腺炎及其他病毒引起的腮腺肿大鉴别,不同年龄人群在各方面表现及检查有相应特点。
一、临床表现观察
(一)症状表现
1.发热:通常先出现发热,体温可在38℃-40℃左右,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可能发热相对较急,体温上升较快;成人发热程度相对可能稍缓,但一般也会达到较高水平。发热可持续1-2周不等。
2.腮腺肿大:最典型的特征是腮腺肿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单侧腮腺肿大后,多数患者数日内会累及对侧。肿大的腮腺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有弹性感,有疼痛及触痛,张口、咀嚼(尤其进酸性食物时)时疼痛加剧。儿童患者腮腺肿大症状可能相对成人更易被忽视,但肿大情况仍需密切关注。
(二)其他伴随症状
1.神经系统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时需警惕脑膜脑炎等并发症的可能。青少年及成人也可能出现类似神经系统受累表现,但相对儿童来说,症状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
2.生殖系统症状:青春期后的男性患者可能出现睾丸炎,表现为睾丸肿胀、疼痛;女性患者可能出现卵巢炎,表现为下腹疼痛等,但相对来说这些生殖系统症状出现的概率相对较低。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1.白细胞计数:早期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稍低,后期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特点,血常规变化可能更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若白细胞及淋巴细胞变化明显异常,需进一步排查其他问题。
2.分类情况:淋巴细胞比例在腮腺炎患者中通常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这是因为腮腺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是腮腺炎病毒),机体的免疫反应会导致淋巴细胞参与防御,所以淋巴细胞比例变化是一个重要的血常规指标变化情况。
(二)血清学检查
1.抗体检测:
IgM抗体:发病早期血清中可检测到腮腺炎病毒特异性IgM抗体,若IgM抗体阳性,有助于早期诊断腮腺炎。不同年龄段人群检测IgM抗体的意义相同,但儿童由于采血等操作相对成人可能有一定难度,需由专业医护人员规范操作以保证检测结果准确。
IgG抗体:IgG抗体在恢复期会逐渐升高,双份血清IgG抗体效价呈4倍及以上升高时有诊断意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IgG抗体的动态变化需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分析,比如儿童恢复期的IgG抗体变化也需要与急性期对比来判断是否有感染及感染的动态变化情况。
(三)病毒分离
从患者唾液、脑脊液、尿液或血液中分离出腮腺炎病毒可确诊,但病毒分离操作相对复杂,一般在专业的实验室进行。儿童由于标本采集的便利性等问题,病毒分离相对成人可能更具挑战,需要医护人员熟练操作以获取有效的标本进行检测。
三、影像学检查
(一)B超检查
1.腮腺超声表现:B超可显示腮腺肿大,实质回声不均匀,可见腮腺内有低回声区等改变。对于儿童来说,B超检查相对无创、简便,可反复进行监测腮腺炎的病情变化。通过B超观察腮腺的形态、回声等情况,有助于辅助诊断腮腺炎以及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等。
2.对不同年龄人群的意义:不同年龄人群腮腺的解剖结构等略有差异,但B超检查对于腮腺炎的辅助诊断价值是相似的。儿童进行B超检查时需由专业医护人员轻柔操作,以获得准确的检查结果,从而更好地辅助诊断腮腺炎。
四、与其他相似疾病鉴别
(一)化脓性腮腺炎
1.鉴别要点:化脓性腮腺炎多为单侧发病,挤压腮腺时可见脓液自导管口流出,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而腮腺炎病毒引起的腮腺炎一般为双侧或单侧肿大,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不如化脓性腮腺炎明显。儿童发生化脓性腮腺炎时需注意与病毒性腮腺炎鉴别,可通过脓液涂片、细菌培养等检查来区分。
(二)其他病毒引起的腮腺肿大
1.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引起的腮腺肿大:这些病毒引起的腮腺肿大需要通过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等进一步鉴别,因为它们的临床表现可能与腮腺炎病毒引起的腮腺肿大有相似之处,但通过特异性的病毒相关检测可以明确区分。不同年龄人群感染不同病毒导致腮腺肿大时,鉴别诊断的方法和侧重点基本相同,但需结合各自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进行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