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低烧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有病毒感染(如普通感冒病毒、腺病毒等,病毒刺激免疫系统致体温调定点升高)和细菌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布鲁氏菌等,细菌及毒素激活炎症反应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非感染性因素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反应致炎症介质释放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激素水平失衡影响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环境因素(长期高温环境或新生儿包裹过严等致散热困难)和生理性因素(女性月经周期黄体期、剧烈运动后等出现的发低烧)。
一、感染性因素导致发低烧
(一)病毒感染
1.常见病毒及感染情况
例如普通感冒病毒,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病毒侵袭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可出现发低烧的情况,一般病程具有自限性,多数病毒感染引起的低烧会持续3-5天左右。在学龄期儿童中,腺病毒感染也较为常见,可导致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系统感染,出现发低烧伴有咳嗽、咽痛等症状。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老人,感染流感病毒后,也容易出现发低烧的表现,且病情可能迁延不愈,因为基础疾病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恢复能力。
2.作用机制
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等会释放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等,这些细胞因子会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升高,从而导致发低烧。
(二)细菌感染
1.常见细菌及感染情况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是导致发低烧的常见细菌感染原因之一,尤其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易发生,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肺结核是最常见的结核感染类型,患者除了发低烧外,还可能伴有盗汗、乏力、咳嗽、咳痰等症状,病程较长。在儿童中,布鲁氏菌感染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有接触家畜史等情况,也可能感染布鲁氏菌,出现长期发低烧、关节疼痛等表现。对于中青年女性,生殖系统的细菌感染,如盆腔炎,也可能导致发低烧,同时伴有下腹部疼痛、白带异常等症状。
2.作用机制
细菌感染人体后,细菌本身及其释放的毒素会激活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聚集到感染部位,释放炎症介质,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导致体温升高出现低烧。
二、非感染性因素导致发低烧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
1.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表现
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育龄期女性,患者可出现长期发低烧,还伴有面部红斑、关节疼痛、口腔溃疡等症状,病情容易反复发作。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累及关节,也会出现发低烧的情况,同时有关节肿胀、畸形、晨僵等表现,儿童类风湿关节炎与成人有所不同,多累及多个关节,且全身症状相对明显,包括发低烧、乏力等。对于老年人,干燥综合征也可能导致发低烧,同时伴有眼干、口干等症状。
2.作用机制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产生自身抗体,引发自身免疫反应,炎症介质释放增多,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发低烧。
(二)内分泌代谢疾病
1.常见内分泌代谢疾病及情况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加快,产热增加,可出现发低烧,同时伴有心慌、手抖、多食、消瘦等症状。在儿童生长发育阶段,如果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也可能导致发低烧,还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表现为身材矮小、脂肪分布异常等。对于更年期女性,由于内分泌紊乱,也可能出现发低烧的情况,常伴有情绪波动、潮热等症状。
2.作用机制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加速机体物质氧化,增加产热;内分泌代谢疾病导致激素水平失衡,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过程,从而引起发低烧。
(三)其他非感染性因素
1.环境因素
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如夏季长时间在高温车间工作的人群,机体散热困难,可能出现发低烧的情况,一般脱离高温环境后,体温可逐渐恢复正常。对于新生儿,若包裹过严、室内温度过高,也可能导致发低烧,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散热功能较差。
2.生理性因素
女性在月经周期中,黄体期体温会略有升高,一般升高幅度在0.3-0.5℃,属于生理性发低烧,这是由于孕激素的作用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变化。剧烈运动后,机体产热增加,也可能出现发低烧,一般休息后可缓解,儿童在剧烈运动后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需要注意休息观察体温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