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垂体瘤手术存在术中及术后风险,术中有出血风险(与肿瘤大小、位置及周围血管毗邻关系等有关,高血压患者术中血压波动易加重)和神经损伤风险(包括视神经、视交叉及动眼神经等损伤,与肿瘤位置生长方向等有关,糖尿病患者颅神经损伤后恢复更差);术后有垂体功能减退风险(与肿瘤大小、手术对垂体组织影响程度有关,老年患者术后垂体功能减退可能使原有症状加重且恢复慢)、脑脊液漏风险(与硬脑膜处理情况有关,吸烟患者及儿童发生后颅内感染风险高)、颅内感染风险(与患者身体状况、手术无菌观念等有关,身体免疫力低下及老年患者风险更高),不过现代神经外科技术进步使手术安全性不断提高,术前医生会评估病情制定个性化方案,患者需积极配合。
一、术中风险
1.出血风险
垂体周围血管丰富,手术中可能发生出血情况。例如,垂体腺瘤与周围血管关系密切时,操作不当易损伤血管导致出血。大量出血可能影响手术视野,增加手术难度,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其发生风险与肿瘤的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血管的毗邻关系有关,若肿瘤较大且与血管粘连紧密,出血风险相对较高。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术中血压波动可能加重出血风险,因为高血压会使血管壁压力增大,更容易在手术操作时破裂出血。
2.神经损伤风险
视神经、视交叉损伤:垂体瘤向上生长可能压迫视神经、视交叉,手术中需要分离肿瘤与视神经、视交叉的粘连。在此过程中,有可能导致视神经、视交叉损伤,引起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比如肿瘤位于鞍上且与视神经、视交叉粘连严重时,神经损伤的风险明显增加。不同年龄的患者对视神经、视交叉损伤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由于神经系统仍在发育中,视神经、视交叉相对更脆弱,损伤后恢复可能相对困难;而成年人相对耐受能力稍强,但视力等功能的损伤也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动眼神经等其他颅神经损伤:垂体瘤向周围扩展可能累及动眼神经等颅神经,手术中操作不当可能导致这些颅神经损伤,引起眼球运动障碍等症状。肿瘤的位置和生长方向是影响颅神经损伤风险的重要因素,若肿瘤向海绵窦等区域生长,累及动眼神经等的概率增大。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由于神经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病变基础,颅神经损伤后恢复可能相对更差,因为糖尿病可能导致神经滋养血管病变,影响神经的修复。
二、术后风险
1.垂体功能减退
垂体瘤手术可能影响垂体的正常功能,导致垂体分泌的多种激素减少,出现垂体功能减退。例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减少,可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血压降低等;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出现畏寒、乏力、嗜睡、心率减慢等;生长激素缺乏在儿童中可影响生长发育,导致身材矮小等。其发生概率与肿瘤的大小、手术操作对垂体组织的影响程度有关,肿瘤较大且手术切除范围较广时,垂体功能减退的发生风险较高。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垂体功能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生理性减退,术后垂体功能减退可能使原有的症状加重,恢复也相对较慢。
2.脑脊液漏
垂体瘤手术需要打开鞍区相关结构,若手术中硬脑膜修复不完整,可能出现脑脊液漏。脑脊液漏可导致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其发生与手术操作中硬脑膜的处理情况有关,如硬脑膜缝合不严密、漏缝等。有吸烟史的患者,由于吸烟可影响伤口愈合,可能增加脑脊液漏的发生风险,因为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局部组织的血液供应,不利于硬脑膜等组织的修复。儿童患者发生脑脊液漏后,由于其自身的免疫功能和修复能力与成人不同,颅内感染的风险相对更高,需要更密切的观察和护理。
3.颅内感染
术后脑脊液漏等情况容易引发颅内感染,表现为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等症状。颅内感染严重时可导致脑膜炎、脑炎等,危及患者生命。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的身体状况、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无菌观念等有关。身体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如患有恶性肿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风险更高。对于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力相对较弱,颅内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需要及时有效的抗感染治疗。
总体而言,脑垂体瘤手术存在一定风险,但随着现代神经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的安全性也在不断提高。在手术前,医生会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包括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患者的全身状况等,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以尽量降低手术风险;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术前准备和术后康复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