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炎的诊断通过病史采集询问症状表现、生活方式及基础病史等;体格检查进行腹部和泌尿系统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尿液常规检查(关注白细胞、红细胞、亚硝酸盐、尿蛋白等)和尿细菌学检查(清洁中段尿培养);影像学检查通过超声观察膀胱形态、大小、壁厚度等并排除其他疾病,综合这些手段来准确判断是否患膀胱炎。
一、病史采集
1.询问症状表现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膀胱炎的症状有所差异。女性由于尿道短等生理特点更容易患膀胱炎,常见症状有尿频(即排尿次数明显增多,白天可能每小时左右就有尿意,夜间也可能频繁起夜)、尿急(有尿意时迫不及待要排尿,很难控制)、尿痛(排尿时尿道或膀胱区域有刺痛、灼痛等不适感觉)。男性膀胱炎可能也会有类似症状,但还可能伴有下腹部坠胀感等。对于儿童,可能表现为排尿时哭闹、频繁尿布湿等。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等情况很重要。同时要询问患者近期是否有不洁性生活史等可能与膀胱炎相关的病史。
还要考虑患者的生活方式,比如是否饮水过少,这会使尿液中细菌等病原体更容易滋生;是否有长期憋尿的习惯,憋尿会导致膀胱内压力升高,尿液反流等情况增加膀胱炎的发生风险。如果患者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包括膀胱炎,需要特别关注。
二、体格检查
1.腹部检查
检查下腹部是否有压痛,膀胱炎患者下腹部可能有轻至中度压痛。对于儿童患者,检查时要注意轻柔操作,避免引起患儿不适。要观察腹部是否有肌紧张等情况,一般膀胱炎时腹部肌紧张不明显,但如果合并有其他腹腔感染等情况可能会有不同表现。
对于男性患者,还需要检查前列腺情况,因为前列腺炎等疾病可能与膀胱炎相互影响,通过直肠指诊等初步检查前列腺的大小、质地等,判断是否存在前列腺相关问题导致的膀胱炎相关情况。
2.泌尿系统检查
检查尿道外口是否有红肿、分泌物等情况,尿道外口的异常可能是细菌入侵引发膀胱炎的途径之一。女性患者检查时要注意避免损伤,儿童患者检查要更加轻柔。
三、实验室检查
1.尿液常规检查
白细胞:尿液中白细胞计数升高是膀胱炎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尿液中白细胞数量较少,当发生膀胱炎时,膀胱黏膜受到炎症刺激,白细胞会聚集到局部发挥免疫作用,所以尿常规中白细胞会增多,一般会表现为白细胞计数(WBC)升高,或者镜检白细胞增多。例如,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每个高倍视野下白细胞数超过5个就可能提示有炎症。
红细胞:部分膀胱炎患者尿液中红细胞也会增多,这是因为炎症导致膀胱黏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但要注意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其他疾病相鉴别。
亚硝酸盐:如果尿液中存在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等常见的引起膀胱炎的细菌),这些细菌可以将尿液中的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所以尿亚硝酸盐试验阳性也有助于提示膀胱炎,但不是特异性指标,因为其他情况也可能导致亚硝酸盐试验阳性。
尿蛋白:一般膀胱炎时尿蛋白含量轻度升高或正常,若尿蛋白明显升高,需要考虑是否合并有肾脏等其他部位的病变。
2.尿细菌学检查
清洁中段尿培养:这是诊断膀胱炎的重要方法。留取清洁中段尿,将尿液接种到培养基上,培养细菌并鉴定菌种及进行药敏试验。如果培养出有意义的细菌,如菌落计数≥10CFU/ml(菌落形成单位每毫升),则提示有尿路感染,结合临床症状可诊断为膀胱炎。对于儿童患者,留取清洁中段尿可能需要更小心的操作,避免污染。对于糖尿病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可能需要更严格地留取标本并进行检查,因为这类患者膀胱炎可能更容易由严重的细菌感染引起。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膀胱的形态、大小、壁的厚度等情况。膀胱炎患者超声下可能显示膀胱壁增厚,膀胱内可能有少量积液等表现。对于儿童患者,超声检查是比较安全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以观察膀胱的基本情况。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超声检查也是评估膀胱炎相关膀胱情况的重要手段,因为孕妇的生理变化可能影响膀胱炎的表现和诊断,超声可以在不使用辐射的情况下观察膀胱情况。
通过超声还可以排除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例如,如果发现膀胱内有结石回声,就需要考虑结石引起膀胱炎的可能,进一步进行相应处理。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手段,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是否患有膀胱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