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出血热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病死率高,病毒属丝状病毒科有多个亚型;传播途径包括接触(直接、间接)和飞沫;早期有高热等非特异症状,进展期有出血、消化道等多症状;诊断靠实验室检查;治疗是支持对症;预防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特殊人群需加强防护。
一、定义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且往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其病死率较高,可达50%-90%。
二、病原体
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病毒呈丝状形态,有多个亚型,如扎伊尔埃博拉病毒、苏丹埃博拉病毒等,其中扎伊尔埃博拉病毒所致的疫情最为严重。
三、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主要通过与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直接接触而感染。例如,在护理患者、处理患者尸体时,如果没有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医护人员、丧葬人员等容易接触到患者的体液而被感染。
间接接触:接触被患者体液污染的物品,如衣物、被褥、用过的医疗器具等,也可能导致感染。比如,被患者血液污染的针头,如果未正确处理,再次接触可能引发感染。
2.飞沫传播:在患者出现严重症状时,如大量出汗、呼吸急促等,可能会产生含有病毒的飞沫,近距离接触这些飞沫可能会造成传播,但这不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四、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
患者通常突然出现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8℃以上,同时伴有头痛、肌肉疼痛、乏力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咽喉疼痛、咳嗽等类似感冒的症状,但这些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被误诊。
2.进展期症状
出血倾向: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如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呕血、便血、血尿等。这是由于埃博拉病毒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消化道症状: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的腹泻可能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可能出现肝脏、肾脏等多器官功能受损的表现。肝脏受损可导致肝功能异常,出现黄疸等;肾脏受损可引起少尿、无尿等肾功能衰竭的症状。
休克:在病情晚期,患者可能出现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湿冷等,这是由于大量出血、体液丢失、全身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
五、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病毒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患者样本中的埃博拉病毒核酸,这是早期快速诊断的重要手段。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一般在发病后5-10天可检测到抗体,但对于早期诊断的价值相对核酸检测稍低。
病毒分离:从患者血液等样本中分离出埃博拉病毒,是确诊的金标准,但需要在生物安全等级较高的实验室进行,操作复杂且耗时。
六、治疗原则
目前对于埃博拉出血热缺乏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对症治疗。
1.隔离治疗:将患者隔离,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
2.对症支持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者的脱水情况,补充适量的液体和电解质,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改善呼吸功能:对于出现呼吸困难的患者,给予吸氧等呼吸支持治疗。
止血治疗:针对出血症状,使用止血药物等进行对症止血。
器官功能支持:如出现肝脏、肾脏等器官功能障碍,进行相应的器官功能支持治疗,如护肝、维持肾功能等。
七、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隔离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并对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一般观察21天,以早期发现可能的感染者。
对患者的尸体进行安全处理,避免接触患者尸体的相关人员感染。
2.切断传播途径
个人防护:医护人员、接触患者相关人员等在接触患者时,应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
消毒措施: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物品等进行严格消毒,可使用含氯消毒剂等进行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目前尚无有效的埃博拉出血热疫苗时,主要是通过上述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来保护易感人群。当有疫苗可用时,应按照疫苗接种程序进行接种。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低,在接触可能被埃博拉病毒污染的环境或人员时,更应加强防护。医护人员在照顾埃博拉出血热患者时,要特别注意自身防护,避免在工作中感染病毒,因为一旦医护人员感染,可能会在医院内造成进一步的传播。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感染后病情可能更易加重,所以在预防方面要更加严格遵守防护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