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出血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包括月经、妊娠期着床出血、先兆流产或早产相关出血;病理性包括妇科疾病相关(宫颈病变如宫颈炎、宫颈息肉、宫颈癌,子宫病变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息肉,卵巢病变如卵巢肿瘤)和全身性疾病相关(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内分泌失调如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出现阴道出血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不同年龄女性处理方式有别。
一、生理性阴道出血
(一)月经
1.正常情况:女性进入青春期后,子宫内膜会周期性脱落出血,形成月经,一般持续3-7天,经量约20-60毫升,这是受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周期性变化调控的正常生理现象,不同年龄女性月经周期可能有差异,青春期女性月经初潮后周期可能不规律,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趋于规律。
2.妊娠期相关出血
着床出血:部分女性在受精卵着床时,可能会出现少量阴道出血,一般发生在受精后6-7天左右,出血量较少,持续时间短,这是因为受精卵植入子宫内膜导致小血管破裂引起,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先兆流产或早产相关出血:在妊娠早期和晚期,若出现阴道出血并伴有腹痛等症状,可能是先兆流产或早产的表现。妊娠早期胎盘发育尚不稳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孕妇过度劳累、剧烈运动、黄体功能不全等可能导致先兆流产出血;妊娠晚期胎盘位置异常(如前置胎盘)、子宫收缩等可能引起早产相关出血。
二、病理性阴道出血
(一)妇科疾病相关
1.宫颈病变
宫颈炎:急性宫颈炎可能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伴有少量阴道出血,多为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出血,慢性宫颈炎也可能有阴道不规则出血或白带带血情况,主要是由于宫颈炎症刺激,宫颈组织充血、水肿,容易出血。
宫颈息肉:宫颈息肉是宫颈管黏膜局部增生形成的赘生物,质软脆弱,容易出血,常表现为性生活后少量出血或阴道不规则少量出血,多见于育龄女性。
宫颈癌:早期宫颈癌可能出现接触性出血,中晚期则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还可伴有阴道排液,有腥臭味等,是由于癌细胞侵袭宫颈组织,破坏血管导致出血,好发于有性生活史的女性,尤其是年龄较大、有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的女性。
2.子宫病变
子宫肌瘤:黏膜下子宫肌瘤可引起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以及不规则阴道出血,肌壁间子宫肌瘤较大时也可能影响子宫收缩,导致月经异常出血。这是因为子宫肌瘤使子宫腔面积增大,子宫内膜面积相应增大,且影响子宫收缩,同时肌瘤周围血管受压迫,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多见于30-50岁女性。
子宫内膜癌:多见于绝经后女性,但也可见于围绝经期女性,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量一般不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月经紊乱、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是由于癌细胞侵袭子宫内膜,导致内膜异常增生、出血,通过子宫内膜活检等可明确诊断。
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局部过度生长形成息肉,可引起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绝经后阴道少量出血等,是由于息肉组织血供丰富,容易出血,可通过超声等检查发现。
3.卵巢病变
卵巢肿瘤:某些具有内分泌功能的卵巢肿瘤,如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等,可分泌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增生,导致阴道不规则出血,多见于围绝经期或绝经后女性。
(二)全身性疾病相关
1.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阴道出血,同时伴有皮肤瘀点、瘀斑等表现,血液检查可发现血小板计数降低等异常。
白血病: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凝血因子功能异常等,可出现皮肤黏膜出血,包括阴道出血,同时伴有贫血、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通过骨髓穿刺等检查可确诊。
2.内分泌失调
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见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女性,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导致无排卵,子宫内膜受单一雌激素刺激而无孕激素对抗,引起内膜不规则脱落出血,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时多时少等。
阴道出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当出现阴道出血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妇科检查、超声检查、血液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的女性,处理方式有所不同,例如青春期女性出现阴道出血需考虑内分泌等因素,围绝经期女性要警惕妇科肿瘤等情况,妊娠期女性出现阴道出血需高度重视,及时排查不良妊娠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