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形成受代谢异常、局部因素、其他因素影响。代谢异常包括尿液中成石物质浓度升高(草酸、钙、尿酸等)及尿液pH异常;局部因素有尿路感染(细菌等可作核心促沉积且致梗阻加重)和尿路梗阻(引流不畅促沉积);其他因素涉及年龄与性别(20-50岁多发,男风险高于女)、生活方式(饮水不足、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易致)、病史因素(既往肾结石史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痛风等疾病史者易复发或患病)。
一、代谢异常相关因素
(一)尿液中成石物质浓度升高
1.草酸:人体草酸来源包括内源性生成和外源性摄入。当体内草酸代谢紊乱或大量摄入富含草酸的食物(如菠菜、苋菜等)时,尿液中草酸浓度升高,易形成草酸钙结石。例如,长期高草酸饮食的人群,尿液中草酸水平显著高于正常饮食者,增加了肾结石形成风险。
2.钙:高钙尿症是肾结石常见的代谢异常之一。原发性高钙尿症可能与肠道对钙的吸收增加、肾脏对钙的重吸收减少等因素有关;继发性高钙尿症可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导致骨钙释放增加,血钙升高,进而使尿钙排出增多,促使肾结石形成。
3.尿酸:尿酸排泄增多或尿酸生成增加可导致高尿酸尿症。尿酸排泄增多可能与肾小管功能异常等有关;尿酸生成增加常见于嘌呤代谢紊乱,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或长期高嘌呤饮食(如动物内脏、海鲜等)。当尿液中尿酸浓度过高时,易析出形成尿酸结石。
(二)尿液pH异常
正常尿液pH值在5.0-7.0之间,呈弱酸性至弱碱性。当尿液pH值发生改变时,会影响某些结石成分的溶解度。例如,尿酸结石在酸性尿液中易形成,而磷酸镁铵结石和磷酸钙结石则在碱性尿液中更易形成。尿路感染时,某些细菌可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尿液pH升高,促进磷酸镁铵和磷酸钙结石形成。
二、局部因素
(一)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是肾结石形成的重要局部因素。细菌、脓块、坏死组织等可作为结石的核心,促使尿液中的矿物质沉积形成结石。例如,变形杆菌、克雷伯菌等能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尿液pH升高,有利于磷酸镁铵和磷酸钙结石形成;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时,其产生的一些物质可促进草酸钙结石形成。而且,感染引起的尿路梗阻会进一步加重结石形成,形成恶性循环。
(二)尿路梗阻
尿路梗阻可导致尿液引流不畅,使尿液中晶体和溶质易于沉积,促进肾结石形成。引起尿路梗阻的原因有很多,如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输尿管结石、前列腺增生等。例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会导致肾盂内尿液排出受阻,尿液长期积聚,其中的矿物质逐渐沉积形成结石;前列腺增生患者因尿道梗阻,尿液排出不畅,也容易发生肾结石。
三、其他因素
(一)年龄与性别
1.年龄:肾结石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多见于20-50岁人群。儿童肾结石相对少见,但也可发生,其形成原因可能与先天性尿路畸形、代谢异常等有关。随着年龄增长,人体代谢功能逐渐变化,肾脏结构和功能也会有所改变,增加了肾结石形成的风险。
2.性别:男性患肾结石的风险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2-3:1。这可能与男性的一些生理特点有关,如男性尿酸代谢水平相对较高、尿道较长等因素,但具体机制还不完全明确。
(二)生活方式
1.饮水不足:饮水过少会导致尿液浓缩,使尿液中成石物质的浓度相对升高,容易形成结石。例如,每天饮水量少于1000毫升的人群,相比每天饮水量充足(2000毫升以上)的人群,肾结石发生率明显增高。
2.饮食结构:除了前面提到的草酸、钙、嘌呤等与饮食相关的因素外,长期高蛋白、高糖、高脂肪饮食也可能增加肾结石形成风险。高蛋白饮食会使尿液中钙和尿酸排泄增加;高糖饮食可促进尿钙排泄;高脂肪饮食会影响肠道对钙的吸收等,从而间接影响肾结石形成。
3.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肌肉收缩减少,会影响肾脏血液循环和尿液引流,导致尿液中晶体沉积,增加肾结石形成的可能性。
(三)病史因素
1.既往肾结石病史:有过肾结石病史的人群,再次发生肾结石的风险明显高于无肾结石病史者。这是因为曾经患过肾结石的肾脏局部环境可能存在利于结石复发的因素,如局部存在微小的结石残片、尿路存在轻微梗阻等。
2.某些疾病史: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痛风等疾病患者,由于本身存在代谢异常等问题,更容易发生肾结石。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因血钙升高导致尿钙增多;痛风患者由于尿酸代谢紊乱导致高尿酸尿症,这些都为肾结石形成提供了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