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疾病,与雄激素等相互作用发病,有下尿路及并发症等临床表现,通过直肠指检等诊断,有观察等待、药物、手术等治疗方式,还需生活方式调整,老年及特殊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基本情况
前列腺增生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男性的疾病,是前列腺组织的良性增生,主要表现为前列腺间质和腺体成分的增生,从而导致前列腺体积增大。随着男性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一般在50岁左右开始出现相关症状,60岁左右症状明显增多。
二、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其发病与雄激素及其代谢产物和雌激素的相互作用有关,雄激素在前列腺增生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前列腺间质细胞和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生长因子的作用等也参与其中。例如,雄激素会促使前列腺细胞增殖,而雌激素可能会影响雄激素的作用以及导致前列腺组织对雄激素的敏感性增加等。
三、临床表现
1.下尿路症状
尿频:早期常表现为夜尿次数增多,随后白天也会出现尿频,这是由于增生的前列腺组织刺激膀胱三角区所致。
排尿困难:表现为排尿起始缓慢、尿线变细、射程变短、尿流无力、终末滴沥等。这是因为增生的前列腺组织阻塞尿道,导致尿道阻力增加,排尿需要更大的力量。
排尿不尽感:患者排尿后,仍感觉膀胱内有尿液未排尽。
2.并发症表现
血尿:前列腺增生导致前列腺表面的黏膜血管扩张、破裂,可引起血尿,严重时可能出现大量肉眼血尿。
尿路感染:由于排尿不畅,尿液潴留,容易引发尿路感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加重的情况,还可能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膀胱结石:长期的尿液潴留,尿液中的晶体物质沉积形成膀胱结石,可出现排尿中断、血尿等表现。
肾功能损害:严重的前列腺增生引起尿路梗阻,长时间可导致双侧输尿管扩张、肾盂积水,进而损害肾功能,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贫血等尿毒症症状。
四、诊断方法
1.直肠指检:是简单而重要的检查方法,可触及增大的前列腺,表面光滑,中等硬度,有弹性,中央沟变浅或消失。
2.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前列腺的大小、形态及内部结构,还可测定残余尿量,一般残余尿量超过50ml则提示有病理意义。
3.尿流率检查:通过测定尿流率来判断排尿功能,若最大尿流率小于15ml/s,提示排尿不畅;若小于10ml/s,则表明梗阻较为严重。
4.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主要用于排除前列腺癌,当PSA升高时,需进一步检查明确。
五、治疗方式
1.观察等待:对于症状较轻,IPSS(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评分小于7分的患者,可以选择观察等待,定期复查,主要是观察病情的进展情况。
2.药物治疗
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等,能松弛前列腺平滑肌,缓解排尿困难症状。
5α还原酶抑制剂:如非那雄胺等,可缩小前列腺体积,改善排尿症状,但起效较慢,一般需要服用3-6个月以上。
3.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反复血尿、尿路感染、膀胱结石、肾功能损害等)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等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对于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微创手术的患者,也可考虑开放性前列腺摘除术。
六、生活方式调整建议
1.饮食方面:避免饮酒,因为酒精会刺激前列腺充血,加重排尿困难症状;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辣椒等,以免引起前列腺充血。建议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因为便秘可能会加重前列腺增生的排尿困难症状。
2.饮水方面:适量饮水,不要过度限制饮水,但夜间应适当减少饮水量,以免夜尿增多影响睡眠。
3.避免久坐:长时间久坐会压迫前列腺,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加重前列腺充血,应适当进行活动,如散步等。
4.保暖:注意保暖,尤其是腰部、下腹部及会阴部的保暖,寒冷刺激可能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加重排尿困难。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同时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前列腺增生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例如,在使用α受体阻滞剂时,要注意其可能引起的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压;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血糖的影响等。
2.身体虚弱或有严重基础疾病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更应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要定期监测病情变化,如观察排尿情况、肾功能等指标,一旦出现病情加重迹象,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