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内镜引流术是治疗脑积水的微创手术,利用内镜建立脑脊液引流通道,适用于儿童和成人,具创伤小等优势,术后需观察生命体征等,有出血、感染、引流不畅等风险及并发症。
一、脑积水内镜引流术的定义
脑积水内镜引流术是一种用于治疗脑积水的微创手术方法。脑积水是由于脑脊液生成或循环吸收障碍,导致脑脊液在脑室系统内积聚,引起脑室扩大和颅内压增高的一种病症。内镜引流术主要是通过内镜技术来建立脑脊液的引流通道,以恢复脑脊液循环的正常生理状态。
二、手术原理
利用内镜的直视特性,找到脑室系统内合适的部位,通过内镜下操作,建立脑脊液从脑室流向蛛网膜下腔或其他合适部位的通道,从而使过多积聚的脑脊液能够顺利引流,降低颅内的脑脊液压力,缓解脑积水带来的一系列症状。例如,在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中,通过内镜打开第三脑室底,使脑脊液直接从脑室流入基底池,达到引流的目的。
三、手术步骤简要
1.患者准备:患者通常需要进行全身麻醉,然后取合适的体位,一般是仰卧位,头部固定。
2.内镜置入:通过颅骨钻孔或穿刺,将内镜经穿刺通道置入脑室系统内,利用内镜的光源和成像系统清晰观察脑室内部结构。
3.操作建立引流通道:根据不同的术式,如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则在第三脑室底进行操作,通过内镜下的器械打开第三脑室底,建立脑脊液的引流通道;若为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内镜辅助操作,则通过内镜辅助找到合适的脑室穿刺点等。
4.手术结束:确认引流通道建立成功后,退出内镜,缝合穿刺部位的伤口等。
四、适用人群及优势
1.适用人群
儿童:儿童脑积水患者可考虑该手术,尤其是一些不适合传统分流术的儿童患者,如存在分流相关并发症高风险的儿童等。儿童的颅骨尚未完全骨化,手术操作相对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内镜引流术在儿童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对于部分合适的儿童脑积水病例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儿童的脑积水病因、脑室大小、年龄等因素。
成人:对于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积水,如肿瘤、炎症等引起的梗阻性脑积水,成人也可根据具体病情评估是否适合内镜引流术。
2.优势
创伤小:相比传统的分流手术,内镜引流术的切口较小,对脑组织的损伤相对较轻,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例如,传统分流术可能需要较大的切口来放置分流管等,而内镜手术的穿刺孔等创伤小。
避免分流管相关并发症:传统的脑室-腹腔分流术可能会出现分流管堵塞、感染、移位等并发症,内镜引流术不需要放置长期的分流管,减少了分流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五、术后注意事项及康复
1.术后一般观察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观察是否有异常变化,如体温升高可能提示感染等并发症,需要及时处理。
神经系统症状观察: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肢体活动、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是否有改善或加重。如果患者出现头痛加重、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等情况,需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头颅CT等,以了解术后颅内情况。
2.康复方面
儿童康复:对于儿童患者,术后需要注重神经功能的康复。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如运动功能训练、认知功能训练等。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康复训练需要循序渐进,并且要在专业康复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抚,因为脑积水和手术可能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
成人康复:成人术后康复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如果患者存在肢体活动障碍等情况,需要进行肢体的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同时,要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恢复,帮助患者逐渐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并且要注意成人的心理调适,因为疾病和手术可能对其生活和心理造成较大影响,必要时可进行心理干预。
六、风险及并发症
1.出血: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脑室出血等情况,尤其是在内镜操作过程中,由于内镜对脑室壁的刺激等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如果出血量较少,可能通过保守治疗等缓解;如果出血量较大,则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手术干预。
2.感染:虽然相比分流术感染风险相对较低,但仍有可能发生颅内感染等情况。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后果,如脑膜炎等,需要及时使用抗生素等进行治疗。
3.引流不畅:虽然建立了引流通道,但仍有可能出现引流不畅的情况,导致脑积水复发等。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检查,如头颅CT等,来评估引流通道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再次手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