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炎包括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不同类型有不同症状,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运动、物理、辅助器具)、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改善病情抗风湿、降尿酸)及手术治疗(关节置换),需根据不同类型和病情选择合适治疗方式,同时考虑各类型特点及特殊人群情况。
一、关节炎的症状
(一)不同类型关节炎的典型症状
1.骨关节炎
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膝关节、髋关节等负重关节。主要症状为关节疼痛,初期为轻微钝痛,以后逐渐加重。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肿胀,由于骨质增生可形成骨赘,可导致关节畸形,如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同时,关节活动受限,活动时可闻及骨摩擦音。
年龄因素:中老年人是骨关节炎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逐渐磨损退变,加上长期关节使用磨损等因素,发病风险增加。
生活方式: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关节过度使用的人群,如农民、运动员等,患骨关节炎的几率较高。
2.类风湿关节炎
多发生在30-50岁女性。早期表现为对称性的关节肿胀、疼痛,常累及双手小关节,如近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等。晨僵是常见症状,持续时间常超过1小时,活动后可缓解。随着病情发展,关节可出现畸形,如手指的天鹅颈畸形、纽扣花畸形等,还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消瘦等。
性别因素: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
病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可能增加患类风湿关节炎的风险。
3.痛风性关节炎
多见于中年男性,常突然发作,首发症状多为第一跖趾关节剧烈疼痛,疼痛呈刀割样或撕裂样,局部红肿热痛明显。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病情反复发作可导致关节畸形、痛风石形成,痛风石可出现在耳廓、关节周围等部位。
生活方式:高嘌呤饮食是重要诱因,如长期大量摄入动物内脏、海鲜、饮酒等。年龄方面,中年男性由于代谢等因素,发病相对较多。
二、关节炎的治疗
(一)非药物治疗
1.运动疗法
对于骨关节炎患者,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改善关节功能。例如,游泳是一种对关节负荷较小的运动,能够锻炼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力量;平地慢走也是不错的选择,有助于维持关节的活动度。但要避免过度负重的运动,如爬山、长时间上下楼梯等。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缓解期可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太极拳、慢跑等,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在急性发作期运动,以免加重关节损伤。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应制动休息,缓解期可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散步等,保持合适体重,因为肥胖会增加关节负担,不利于关节炎的控制。
2.物理治疗
热敷:适用于多种类型关节炎,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对于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可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热敷关节,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但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不宜热敷,以免加重炎症。
冷敷: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可使用冷敷,减轻局部红肿热痛症状,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数次。
理疗仪器治疗:如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等,可改善关节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
3.辅助器具使用
对于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受累时可使用膝关节支具或拐杖,减轻关节负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手部关节受累时可使用手部矫形器,保持关节功能位。
(二)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
可用于缓解关节炎的疼痛和炎症,如布洛芬等。但这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2.改善病情抗风湿药
如甲氨蝶呤等,常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能够延缓病情进展,但可能会有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需要定期监测血常规等指标。
3.降尿酸药物
对于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在发作间歇期可使用别嘌醇、非布司他等降尿酸药物,控制血尿酸水平,减少痛风发作次数。但使用降尿酸药物时需注意监测肝肾功能等。
(三)手术治疗
1.关节置换术
对于严重骨关节炎患者,如膝关节、髋关节严重畸形、功能严重受限,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关节置换术,如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等,能够显著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病情晚期出现严重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时,也可考虑关节置换术,但手术效果可能受到病情控制情况等因素影响。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进行关节置换术时,需充分评估其全身状况,如心肺功能等,以确保手术安全。年轻患者进行关节置换术需谨慎,因为人工关节有一定使用寿命,需要考虑未来可能再次翻修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