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狭窄是指椎管各径线缩短压迫相关结构致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分部位和病因分类,不同部位有相应临床表现,可通过X线、CT、MRI等检查诊断,治疗分非手术(保守休息、物理、药物)和手术(有指征时选合适术式),还可通过保持良好姿势、适度运动锻炼、避免外伤来预防。
一、椎管狭窄的定义与分类
椎管狭窄是指各种原因引起椎管各径线缩短,压迫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从而导致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根据部位可分为颈椎管狭窄、胸椎管狭窄和腰椎管狭窄等;按病因可分为先天性椎管狭窄和后天获得性椎管狭窄,后天获得性椎管狭窄常见于退行性变、创伤、医源性等因素。
二、椎管狭窄的临床表现
颈椎管狭窄:患者可能出现颈部疼痛、僵硬,上肢麻木、无力,精细动作困难,严重时可出现行走不稳、踩棉感等脊髓受压表现。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若为先天性颈椎管狭窄,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导致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异常;成年人则多因长期不良姿势、劳损等引发,症状随病情进展逐渐加重。
胸椎管狭窄:胸背部疼痛较为常见,疼痛可呈放射性,下肢麻木、无力,步态不稳,容易绊倒,部分患者会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这在中老年人群中因脊柱退变相对多见,而年轻人若有外伤等病史也可能发生。
腰椎管狭窄: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需休息后缓解才能继续行走;还可有下腰痛,疼痛可放射至臀部及下肢,腰部后伸时症状往往加重,这在中老年体力劳动者中相对高发,与腰椎退变、长期负重等有关。
三、椎管狭窄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脊柱的序列、椎间隙宽度、椎体骨质增生等情况,初步判断脊柱的形态变化,但对椎管内结构显示有限。
CT检查:能清晰显示椎管的骨性结构,如椎体后缘、椎弓根、关节突等的形态,可发现椎管狭窄的程度及骨性狭窄的部位等,对于诊断骨性椎管狭窄有重要价值。
MRI检查:是诊断椎管狭窄的重要手段,能全面观察椎管内脊髓、神经根等软组织结构受压情况,清晰显示脊髓受压的部位和程度,还可判断脊髓有无变性等改变。
四、椎管狭窄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保守休息:适用于症状较轻的患者,通过休息减少脊柱的负荷,避免久坐、久站及过度劳累等,卧床休息时可选择合适的床垫,以保持脊柱的生理曲度。对于不同年龄人群,休息方式可适当调整,如儿童要避免过度活动影响脊柱发育,成年人要注意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姿势调整。
物理治疗:包括牵引、按摩、理疗等。牵引可增加椎间隙宽度,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按摩需由专业人员操作,避免暴力按摩导致脊髓损伤等不良后果;理疗如热敷、超短波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肌肉痉挛等症状。但儿童进行物理治疗时要严格控制力度和方法,避免对其未发育成熟的脊柱造成损伤。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等,但儿童应谨慎使用此类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替代或调整用药方案;还可使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当患者出现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加重,如肢体无力进行性加重、大小便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等情况时,通常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时机的把握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病情进展等因素,儿童患者手术需更加谨慎,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收益。
手术方式:包括椎管减压术等,通过切除压迫神经的组织,如增生的骨质、肥厚的黄韧带等,扩大椎管容积,解除对脊髓或神经根的压迫。手术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狭窄部位等因素来确定。
五、椎管狭窄的预防
保持良好姿势: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应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和睡姿。儿童在学习和玩耍时要注意脊柱的姿势,避免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影响脊柱发育;成年人要避免长时间伏案工作、低头看手机等,定时起身活动,放松脊柱;老年人要选择合适的床垫和座椅,维持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
适度运动锻炼: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脊柱周围肌肉力量,如游泳、小飞燕等运动。游泳是对脊柱比较友好的运动,能在水中利用浮力减轻脊柱负荷的同时锻炼肌肉;小飞燕等锻炼可增强腰背肌力量,维持脊柱的稳定性,但运动要适度,避免过度运动造成脊柱损伤。儿童运动要选择适合其年龄和身体发育阶段的运动项目,避免剧烈、危险的运动。
避免外伤:注意保护脊柱,防止外伤,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老年人行动不便要防止摔倒等意外,儿童要避免受到撞击等外伤,减少因外伤导致椎管狭窄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