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是脏器或组织离开正常位置通过薄弱点等进入另一部位,发病与局部薄弱、腹内压高有关,临床表现因类型而异,诊断靠体格检查、超声等,婴儿部分可观察,成人多需手术;隐睾是睾丸未正常下降,与内分泌、机械因素有关,表现为阴囊内无睾丸等,诊断靠体格检查、超声等,1岁内可激素治疗,超1岁需手术,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疝气
是指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有腹股沟疝等,腹股沟疝是由于腹股沟区的肌肉筋膜薄弱,腹腔内的肠管等组织突出到皮下形成。以儿童为例,先天性腹股沟疝是因为鞘状突未闭,导致腹腔与阴囊相通,腹腔内容物进入阴囊。
发病机制主要与局部组织结构薄弱、腹内压增高等因素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男性的生理结构特点有关,如腹股沟管较长等。
隐睾
是指睾丸未能按照正常发育过程从腰部腹膜后下降至阴囊内,可停留于腹腔内、腹股沟管内等部位。其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内分泌因素,如母体或胎儿自身的促性腺激素缺乏等;机械因素,如睾丸引带异常、精索血管过短等。主要发生在男性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中发生率相对较高。
二、临床表现
疝气
腹股沟疝:在腹股沟区可看到或摸到肿块,婴儿多表现为腹股沟区或阴囊处可复性肿块,哭闹、站立、行走或咳嗽时肿块突出,平卧休息或用手按压时肿块可回纳腹腔。较大的疝块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活动,对于成人腹股沟疝,除了可复性肿块外,还可能伴有坠胀感、隐痛等不适。
其他类型疝气:如脐疝,表现为脐部可复性肿物,婴儿哭闹时脐疝突出,安静时用手按压可回纳。
隐睾
主要表现为阴囊内无睾丸,可在阴囊上方、腹股沟管内摸到睾丸,单侧隐睾时两侧阴囊不对称,患侧阴囊扁平;双侧隐睾则阴囊极小。未降的睾丸由于所处位置温度高于阴囊内温度,会影响睾丸的生精功能,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导致不育等问题,同时隐睾发生恶变的风险也比正常阴囊内睾丸高。
三、诊断方法
疝气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可发现腹股沟区等部位的可复性肿块,对于婴儿疝气,触诊时有时可感觉到肿块内肠管的蠕动。
超声检查:可帮助明确肿块的性质,判断是否为疝内容物,以及了解腹腔内情况等。对于不典型的疝气,超声检查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隐睾
体格检查:首先进行阴囊检查,若阴囊内无睾丸,再检查腹股沟管等部位,部分隐睾可被触及。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确定隐睾的位置,是腹腔内、腹股沟管内还是其他部位,同时还能了解睾丸的大小等情况。对于腹腔内的隐睾,有时需要结合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进一步明确。
四、治疗原则
疝气
婴儿疝气:6个月以内的婴儿疝气有自行愈合的可能,可暂时观察,使用疝气带等保守治疗,但要注意观察疝块有无嵌顿情况。若超过1岁仍未愈合或发生嵌顿,则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多为疝囊高位结扎术。
成人疝气:一般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传统的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等。手术的目的是修复薄弱的腹壁组织,防止疝复发。
隐睾
激素治疗:对于1岁以内的隐睾患儿,可尝试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药物治疗,促进睾丸下降。药物治疗的机制是通过刺激睾丸分泌雄激素,促使睾丸下降。
手术治疗:若激素治疗无效或患儿年龄超过1岁,则需要手术治疗,手术年龄一般建议在1-2岁进行,手术方式主要是睾丸下降固定术,将睾丸固定在阴囊内,以恢复其正常的生精环境等功能,降低恶变风险。
五、特殊人群情况及注意事项
疝气
婴儿:家长要避免婴儿过度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内压的情况,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疝块突出频繁,甚至发生嵌顿。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疝块的大小、有无嵌顿表现(如肿块不能回纳、哭闹不止、呕吐等),一旦出现嵌顿需紧急就医。
成人:要注意避免重体力劳动等增加腹内压的行为,对于老年疝气患者,还需要关注是否有慢性咳嗽、前列腺增生等基础疾病,这些疾病可能会加重疝气病情,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隐睾
新生儿及婴儿:家长要密切观察阴囊内睾丸情况,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隐睾问题。对于接受激素治疗的患儿,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等情况,如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可能会引起注射部位疼痛等,但一般较为轻微。
大龄儿童及成人:大龄儿童可能已经意识到隐睾对身体的影响,心理上可能会有一定压力,需要给予心理关怀。成人隐睾患者除了关注生育问题外,还要定期进行睾丸检查,因为隐睾恶变风险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