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前列腺炎是成年男性常见疾病,病因包括病原体感染、非感染性因素等;临床表现有疼痛、排尿异常、性功能障碍、精神心理症状等;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与管理包括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心理调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成年男性高发需早诊早治,老年及青少年男性有各自需注意的方面。
一、病因
1.病原体感染:主要是细菌感染,如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可通过尿道逆行感染前列腺,引发炎症。
2.非感染性因素
排尿功能障碍:某些原因引起尿道括约肌过度收缩,导致膀胱出口梗阻与残余尿形成,造成尿液反流入前列腺,引起化学性前列腺炎。
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焦虑、抑郁等情绪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功能,进而影响前列腺的正常生理功能,诱发慢性前列腺炎。
免疫反应异常: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时,免疫系统可能错误地攻击前列腺组织,导致炎症持续存在。
盆腔相关疾病:如盆底肌肉功能失调等,可引起盆腔区域血液循环不畅等,与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生发展相关。
二、临床表现
1.疼痛症状:主要表现为骨盆区域疼痛,可出现在会阴部、阴茎、肛周部、尿道、耻骨上区及腰骶部等部位,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等。
2.排尿异常: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犹豫、尿线间断等症状。
3.性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可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等性功能方面的问题,这可能与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局部神经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
4.精神心理症状:由于长期受疾病困扰,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失眠、记忆力下降等。
三、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特点、持续时间、发病诱因等情况,了解患者的排尿情况、性生活史等。
2.体格检查:主要是直肠指检,可发现前列腺大小、质地、有无结节、压痛等情况,但单纯直肠指检不能确诊慢性前列腺炎,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3.实验室检查
前列腺液检查:前列腺液常规检查中白细胞数量异常(>10个/高倍视野)等可作为辅助诊断依据;前列腺液细菌培养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病原体感染及指导抗生素的使用。
尿常规检查:可排除尿路感染等其他泌尿系统疾病,部分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尿常规可无明显异常。
精液检查:对于合并不育的患者,精液检查有助于了解精子质量等情况,判断是否与慢性前列腺炎有关。
4.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经直肠超声检查可了解前列腺的形态、结构等情况,有助于发现前列腺有无占位性病变等,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有一定辅助价值。
CT及MRI检查:一般不作为慢性前列腺炎的常规检查,但在鉴别诊断等情况下可考虑使用,能更清晰地显示前列腺及周围组织的情况。
四、治疗与管理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应避免长时间久坐、憋尿,规律性生活,戒烟戒酒,忌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例如,久坐会导致前列腺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加重炎症相关症状,所以建议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一下;规律性生活有助于前列腺液的排出,对炎症的消退有一定帮助。
心理调节:对于存在精神心理症状的患者,可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因为不良情绪可能会加重病情。
2.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药物,如抗生素(仅在明确有细菌感染时使用)、α受体阻滞剂(可缓解排尿困难等症状,如坦索罗辛等)、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减轻疼痛症状,如布洛芬等)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决定。
3.物理治疗:包括前列腺按摩、热疗等。前列腺按摩可定期进行,有助于促进前列腺腺管引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急性前列腺炎患者禁忌前列腺按摩;热疗可通过增加前列腺组织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但需注意温度等参数的控制,避免烫伤等不良反应。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成年男性:成年男性是慢性前列腺炎的高发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发现有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特殊人群
老年男性:老年男性患慢性前列腺炎时,需注意与前列腺增生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由于老年男性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情况,用药需更加谨慎,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青少年男性:青少年男性患慢性前列腺炎相对较少,但一旦患病,同样需要重视。要注意其生活方式的调整,如避免过度手淫等不良习惯,心理方面也需要关注,因为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阶段,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可能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