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咙抽动症是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有非药物和医疗干预等应对方式。非药物干预包括行为疗法(习惯逆转训练、放松训练)和环境调整(减少刺激源);医疗干预需医生据情况判断,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患者需家长配合与学校包容,青少年要心理调适并沟通,成人要平衡工作生活、定期复诊。
一、了解喉咙抽动症
喉咙抽动症是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常见的喉咙部位表现有清嗓子、咳嗽、吸鼻子、发出哼声等异常发声。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行为疗法
1.习惯逆转训练
对于儿童患者,可教导其通过有意识地收缩相关肌肉来对抗抽动动作。例如,当发现有清嗓子的抽动倾向时,教导孩子有意识地做吞咽动作等其他相反的动作来替代。这种方法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通过反复训练帮助患者建立新的神经反射,减少抽动频率。在生活方式方面,要保证儿童有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因为疲劳可能会加重抽动症状。对于青少年和成人患者,同样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来增强对抽动的控制能力,在生活中注意减轻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放松训练
深呼吸放松:让患者采取舒适的坐姿或卧姿,慢慢地吸气,使腹部隆起,然后慢慢地呼气,每次呼吸尽量保持均匀、缓慢,持续几分钟。对于有喉咙抽动症的儿童,家长可以陪伴其进行深呼吸放松,在学校等生活场景中,青少年也可以自己找合适的时机进行深呼吸放松。放松训练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而紧张往往是诱发或加重喉咙抽动症的因素之一。在生活方式上,要避免长时间处于紧张的学习或工作环境中,合理安排活动和休息时间。
(二)环境调整
1.减少刺激源
注意观察并避免可能诱发喉咙抽动症发作或加重的环境因素。例如,某些刺激性的气味、光线等可能会对患者产生影响。对于儿童患者,在家庭环境中要保持空气清新,光线柔和。在学校环境中,教师要注意教室的环境布置,避免过于繁杂的视觉刺激。对于青少年和成人患者,在工作场所也需要营造相对舒适、稳定的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因素。
三、医疗干预(若需药物治疗)
如果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可能需要药物治疗,但药物使用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判断。例如,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会使用一些调节神经递质的药物,但药物的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医生的医嘱,因为不同患者的病情、年龄等因素不同,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等都有严格要求。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谨慎使用药物,优先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因为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需要重点关注。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曾有某些药物过敏史等,在选择药物时要充分考虑,避免使用禁忌药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1.家长的作用
家长要给予儿童足够的关心和理解,避免对孩子的抽动行为进行过度指责,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导致抽动症状加重。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监督孩子进行非药物干预训练,如习惯逆转训练等。在生活中要保证孩子的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促进孩子身体正常发育,这也有助于改善身体的整体状态,对缓解喉咙抽动症可能有一定帮助。
2.学校环境
学校老师要了解孩子的病情,在班级中营造包容的氛围,避免其他同学对孩子的抽动行为进行嘲笑或歧视。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安排,给予孩子一定的休息时间,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减少因学校环境带来的压力。
(二)青少年患者
1.心理调适
青少年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要注意自身心理调适,正确看待自己的病情。可以通过参加一些适合自己的社交活动、兴趣爱好等转移注意力,缓解因喉咙抽动症带来的心理压力。在生活方式上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适度运动、合理饮食等,运动可以选择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有助于释放压力,调节神经功能。
2.与家长和医生的沟通
要积极与家长和医生沟通病情变化,让家长和医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以便调整治疗和干预方案。
(三)成人患者
1.工作与生活平衡
成人患者要注意平衡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可以合理规划工作时间,适当进行休闲活动来放松身心。在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均衡,保证身体有良好的状态来应对病情。如果在工作中有可能接触到诱发抽动症的因素,要尽量采取措施避免接触。
2.定期复诊
成人患者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诊,让医生评估病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病情得到良好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