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的诊断需综合多方面情况,其症状表现有疼痛(早期阵发性、渐加剧、昼轻夜重等)和肩关节活动受限(各方向受限,随病情进展加重);体征检查可见肩关节周围多处压痛(不同部位对应不同病变)及病程长时出现肌肉萎缩;辅助检查中X线早期多无异常、病程长可见软组织钙化等继发性改变,MRI可清晰显示软组织病变情况,综合这些来准确判断是否患病,同时要考虑患者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多种因素。
一、症状表现
1.疼痛
肩周炎患者早期多为肩部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当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撕裂样剧痛,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点,多数患者常诉说后半夜痛醒,不能成寐,尤其不能向患侧侧卧,此种情况因血虚而致者更为明显;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则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
不同年龄、不同病因的患者,疼痛的程度有所差异。一般来说,中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疼痛可能相对更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而年轻患者若因外伤等因素引起的肩周炎,疼痛程度可能因损伤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也会影响日常活动。
2.肩关节活动受限
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由于长期废用引起关节囊及肩周软组织的粘连,肌力逐渐下降,加上喙肱韧带固定于缩短的内旋位等因素,使肩关节各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当肩关节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特别是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成,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也可受影响,屈肘时手不能摸到同侧肩部,尤其在手臂后伸时不能完成屈肘动作。
对于生活方式较为sedentary(久坐不动)的人群,由于肩部缺乏运动,更容易出现肩关节活动受限的情况,且恢复相对较慢;而经常进行肩部运动的人群,若发生肩周炎,在早期通过积极的康复锻炼可能相对更容易改善活动受限情况,但如果不及时干预,也会逐渐加重。有肩部外伤病史的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如果没有正确进行康复训练,也容易导致肩关节活动受限进一步加重。
二、体征检查
1.压痛
检查者可发现患者肩关节周围有多处压痛,常见的压痛部位有肱二头肌长头腱沟、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处压痛,可能提示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肩峰下滑囊压痛则与肩峰下滑囊炎相关等。
不同的压痛部位可能对应不同的肩部病变组织。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由于糖尿病可能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在检查肩周炎时,压痛情况可能与非糖尿病患者有所不同,需要综合考虑病史因素。
2.肌肉萎缩
病程较长的肩周炎患者可出现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肌肉的萎缩,肩峰突起,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肌肉萎缩的程度与病程长短和病情严重程度相关,病程越长、病情越重,肌肉萎缩可能越明显。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本身肌肉就有一定程度的退化,若发生肩周炎,肌肉萎缩可能相对更易发生且恢复相对困难;而年轻患者如果能及时治疗和康复锻炼,肌肉萎缩情况可能相对较轻且恢复较好。有长期营养不良病史的患者,发生肩周炎时,由于本身营养状况不佳,肌肉萎缩可能会更加明显,需要在治疗肩周炎的同时关注营养补充等情况。
三、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早期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病程较长者可出现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钙化影,如冈上肌腱钙化等,也可能看到肩关节间隙变窄、肱骨头上移等继发性改变。X线检查主要是为了排除其他肩部疾病,如肩关节骨折、肿瘤等。
对于有长期肩部疼痛病史的患者,定期进行X线检查有助于动态观察肩部病变情况。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等原因,X线检查时可能更容易发现一些与年龄相关的肩部骨质改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是否与肩周炎相关。
2.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MRI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病变情况,如肩袖损伤、肩关节囊粘连、肌肉水肿等。在肩周炎的诊断中,MRI有助于明确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对于肥胖人群,MRI检查时可能因为脂肪信号的影响,对一些细微病变的观察有一定干扰,但可以通过调整扫描参数等方法尽量减少影响。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如心脏起搏器等)不能进行MRI检查,需要采用其他合适的检查方法来辅助诊断肩周炎。
通过综合患者的症状表现、体征检查以及辅助检查结果,医生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是否患有肩周炎。在判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多种因素,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