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部位的常见妇科疾病,发病机制包括种植、淋巴及静脉播散、体腔上皮化生学说,临床表现有疼痛、不孕、月经异常及其他症状,诊断方法有影像学检查、血清CA125测定、腹腔镜检查,治疗分药物和手术治疗,对不同人群有不同影响及注意事项,育龄女性要及时就医选合适方案并保持良好生活方式,青春期女性用药需谨慎,围绝经期女性手术选择要综合考虑并注意激素变化影响。
发病机制
种植学说:经血逆流,子宫内膜碎片随经血通过输卵管逆流进入盆腔,种植在盆腔脏器表面或腹膜上,并生长、蔓延。例如,女性在月经期间,正常的经血排出途径受阻时,就可能增加经血逆流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风险。
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子宫内膜组织可通过淋巴系统或静脉系统转移到远处器官,如肺部、脑部等,从而在这些部位形成异位病灶。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盆腔腹膜、卵巢表面等体腔上皮在反复受到经血、慢性炎症等刺激后,可化生为子宫内膜样组织,形成异位病灶。
临床表现
疼痛:是主要症状,多为继发性痛经且进行性加重。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和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大腿等部位。部分患者还可出现非经期的慢性盆腔痛。例如,一些患者在月经前1-2天就开始出现疼痛,持续整个经期。
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不孕率较高,可达40%左右。可能与盆腔微环境改变、免疫功能异常、卵巢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比如,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会影响输卵管的蠕动和拾卵功能,进而影响受孕。
月经异常: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淋漓不尽等。这可能与卵巢功能受损、盆腔内异位病灶影响子宫收缩等有关。
其他症状: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出现腹痛、腹泻、便秘或周期性便血;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肺部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出现经期咯血等。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等,表现为附件区无回声或低回声区,边界清楚或不清。
磁共振成像(MRI):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清晰显示病灶的部位、大小和形态等,但价格相对昂贵。
血清CA125测定:血清CA125水平可轻度升高,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尤其是中、重度患者中,CA125水平常高于正常,但该指标特异性不高,一些其他妇科疾病如盆腔炎等也可能导致CA125升高。
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不仅可以直接观察盆腔内病变的部位、形态等,还可以在直视下取活检进行病理确诊。
治疗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适用于轻度疼痛的患者,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来缓解疼痛,但不能抑制异位内膜的生长。
避孕药:可抑制排卵,使异位内膜萎缩,适用于有痛经症状但暂无生育要求的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孕激素:如甲地孕酮、甲羟孕酮等,可使异位内膜蜕膜化并萎缩,常用的方法有假孕疗法等。
GnRH-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通过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导致卵巢激素水平显著下降,出现暂时性闭经,使异位内膜萎缩,适用于中、重度有生育要求或无生育要求的患者,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骨质丢失等不良反应,对于青春期女性要谨慎使用,因为可能影响其骨龄发育。
手术治疗:
保守性手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尽可能保留子宫和双侧、单侧卵巢或部分卵巢组织。例如,对于年轻且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可进行异位病灶切除术。
半根治性手术:适用于无生育要求、症状明显且年龄较大(接近绝经)的患者,切除子宫和双侧附件,但要保留至少一侧卵巢的部分组织,以维持患者的内分泌功能。
根治性手术:适用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且症状严重的患者,切除子宫、双侧附件及盆腔内所有异位病灶。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影响生育,患者应及时就医,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如疼痛、月经情况等。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以提高身体免疫力。
青春期女性:青春期女性患子宫内膜异位症时,要特别注意药物治疗的选择,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代谢的药物过长时间。在诊断过程中,要考虑到青春期女性的生理特点,谨慎选择检查方法,如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有创检查等。
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手术治疗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其全身健康状况、卵巢功能等因素。在治疗后,要注意激素水平变化带来的影响,如可能出现的潮热、盗汗等围绝经期症状,必要时可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