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炎是膀胱炎症,分急性和慢性,发病机制有细菌感染(经尿道上行感染等)和非细菌性因素(如放射性、化学性),诊断靠尿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急慢性且有相应原则,可通过多饮水、注意卫生、避免憋尿预防。
一、分类
1.急性膀胱炎
多见于女性,与女性尿道短、距离肛门近等解剖结构特点有关。性生活是常见诱因,细菌容易由尿道上行感染膀胱。起病急,患者会出现突发的尿频、尿急、尿痛症状,尿频可表现为排尿次数明显增多,短时间内多次排尿;尿急是指有尿意后迫不及待需立即排尿;尿痛表现为排尿时尿道有烧灼感。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血尿,尿液外观可呈粉红色、红色等。
对于儿童急性膀胱炎,女婴可能因尿布更换不及时,粪便污染尿道引发感染;男童可能存在包茎等情况导致细菌滋生。
2.慢性膀胱炎
可由急性膀胱炎迁延不愈转化而来,也可能由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泌尿系统疾病引起。症状相对迁延,尿频、尿急、尿痛症状不如急性膀胱炎那样突发且剧烈,但会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患者可能伴有下腹部隐痛等不适。
二、发病机制
1.细菌感染途径
最常见的是经尿道上行感染,肠道细菌如大肠杆菌等可通过尿道进入膀胱。另外,也有血行感染的情况,当身体其他部位有感染病灶,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膀胱引起炎症,但相对较少见。
在女性中,由于尿道短,这种上行感染的风险更高。而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引发膀胱炎。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同时其自身免疫功能也可能存在异常,使得膀胱抵御细菌感染的能力减弱。
2.非细菌性膀胱炎因素
如放射性膀胱炎,多发生在盆腔恶性肿瘤进行放射治疗的患者,放射治疗会损伤膀胱黏膜,导致膀胱黏膜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引发炎症。化学性膀胱炎则常见于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导尿管对膀胱黏膜的刺激以及一些化学物质的影响,可引起膀胱炎症反应。
三、诊断方法
1.尿液检查
尿常规是常用的检查方法,急性膀胱炎患者尿常规可见白细胞明显升高,可伴有红细胞,尿白细胞酯酶试验呈阳性。慢性膀胱炎患者尿常规也会有白细胞增多等表现,但可能不如急性膀胱炎那样显著。
尿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对于明确致病菌及指导抗生素选用非常重要。通过尿细菌培养可以确定引起膀胱炎的具体细菌种类,药敏试验则可以知道哪种抗生素对该细菌最敏感,从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了解膀胱的形态、大小以及是否存在结石、肿瘤等病变。对于慢性膀胱炎患者,B超可以帮助排查是否有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导致炎症迁延不愈。例如,是否存在膀胱结石,结石会反复刺激膀胱黏膜,导致膀胱炎难以治愈。
对于一些复杂情况的膀胱炎,可能需要进行膀胱镜检查,直接观察膀胱黏膜的情况,如是否有充血、水肿、溃疡等病变,但膀胱镜检查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才考虑进行。
四、治疗原则
1.急性膀胱炎治疗
一般首先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根据尿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同时,患者要注意休息,多饮水,通过增加尿量来冲洗尿道,促进细菌及炎症分泌物的排出。对于儿童急性膀胱炎,在选择抗生素时要考虑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比如,喹诺酮类药物一般不用于18岁以下儿童,因为可能影响软骨发育。
2.慢性膀胱炎治疗
首先要治疗基础疾病,如存在尿路结石的患者需要处理结石,可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等选择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取石等方法;对于前列腺增生的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在基础疾病治疗的同时,使用抗生素控制膀胱炎症,并且要注意长期随访,观察病情变化,因为慢性膀胱炎容易反复发作。
五、预防措施
1.多饮水
每天保证充足的饮水量,一般建议不少于1500-2000毫升。多饮水可以增加尿液生成,不断冲刷尿道,减少细菌在尿道停留的时间,从而降低膀胱炎的发生风险。对于儿童来说,家长要引导孩子养成多饮水的习惯,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合理安排饮水量。
2.注意个人卫生
女性要注意会阴部清洁,勤换内裤,大便后要从前向后擦拭,避免粪便污染尿道。男性也要注意阴茎局部的清洁,尤其是有包茎的男童,要定期清洗包皮内的污垢。对于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更要注意会阴部的清洁护理,预防膀胱炎的发生。
3.避免憋尿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要避免长时间憋尿。憋尿会使膀胱内尿液潴留,尿液中的细菌容易繁殖,同时膀胱黏膜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影响膀胱的正常代谢和防御功能,增加膀胱炎的发病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