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是最常见原发性颅内肿瘤,按病理分级分四级,发病机制与遗传、基因突变、致癌物质及电离辐射等有关,临床表现有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缺损、癫痫发作等,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不同人群儿童、成人、老年人有不同特点及治疗注意事项。
按病理分级分类
Ⅰ级脑胶质瘤:生长缓慢,边界相对清楚,手术完整切除后预后较好,复发几率较低。例如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儿童和年轻人,好发于小脑等部位。
Ⅱ级脑胶质瘤:为低度恶性肿瘤,生长速度较Ⅰ级稍快,术后有复发倾向,若不及时治疗可能进展为高级别胶质瘤。如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可发生在大脑的不同区域。
Ⅲ级脑胶质瘤:属于间变性胶质瘤,恶性程度中等,生长相对较快,复发较早。像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患者症状出现相对较快,预后较Ⅱ级差。
Ⅳ级脑胶质瘤:即胶质母细胞瘤,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脑胶质瘤,生长极为迅速,边界不清,易侵犯周围脑组织,术后复发率高,患者预后往往较差。
脑胶质瘤的发病机制
目前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有一些相关因素被认为与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有关。例如遗传因素,部分遗传综合征与脑胶质瘤的发生相关,如神经纤维瘤病Ⅰ型患者发生脑胶质瘤的风险明显增加;一些基因突变也参与其中,像IDH基因(异柠檬酸脱氢酶基因)突变在低级别胶质瘤中较为常见,而TP53基因等突变与高级别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此外,长期接触某些致癌物质、电离辐射等也可能增加脑胶质瘤的发病风险。
脑胶质瘤的临床表现
颅内压增高症状:常见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头痛往往是持续性的,早晨或夜间较为明显,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这是由于肿瘤占位导致颅内压升高,压迫脑组织和神经引起。
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根据肿瘤所在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果肿瘤位于大脑运动区,可能出现肢体无力、运动障碍;位于语言中枢附近,会导致语言功能障碍,如说话不清、理解困难等;位于小脑部位,可引起平衡失调、行走不稳、共济失调等症状。
癫痫发作:部分脑胶质瘤患者会出现癫痫发作,可为首发症状,也可在病程中出现。癫痫发作形式多样,包括全身性大发作、局部性发作等。
脑胶质瘤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初步显示颅内占位性病变,表现为低密度、等密度或高密度影,有助于发现脑部的异常肿块,但对于一些小的、位置较特殊的肿瘤可能显示不够清晰。
头颅MRI(磁共振成像):是诊断脑胶质瘤的重要手段,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等。通过增强扫描,可了解肿瘤的血供情况,有助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等。例如,高级别胶质瘤多表现为不均匀强化。
病理学检查:这是确诊脑胶质瘤的金标准。通常需要通过手术获取肿瘤组织,然后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分化程度等明确肿瘤的病理分级等情况。
脑胶质瘤的治疗
手术治疗:尽可能地切除肿瘤组织,对于缓解颅内压增高、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等有重要作用。手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例如,对于位于大脑非功能区的较大肿瘤,可考虑较大范围的切除;但对于位于重要功能区的肿瘤,会在最大程度切除肿瘤的同时尽量保护神经功能。
放疗:术后辅助放疗可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对于高级别脑胶质瘤,放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化疗:可以通过口服或静脉给药等方式,将化疗药物输送到颅内,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一些化疗药物可用于脑胶质瘤的治疗,尤其是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术后辅助化疗等。
不同人群脑胶质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脑胶质瘤的病理类型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多以低级别胶质瘤为主,如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等。在治疗上,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更加关注治疗对其生长发育、神经功能等方面的影响。手术时要尽量保护正常脑组织和神经功能,放疗和化疗的选择和剂量需要谨慎考虑,因为不当的治疗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生长激素分泌等。
成年人:成年人脑胶质瘤中高级别胶质瘤相对多见。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肿瘤的病理分级等因素。成年人往往有更复杂的社会和生活需求,治疗时要在控制肿瘤的同时,尽量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语言功能的康复等。
老年人:老年人脑胶质瘤的治疗需要更加谨慎评估。由于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对于身体状况较差、肿瘤为低级别且生长缓慢的患者,可考虑保守治疗为主;对于高级别胶质瘤,治疗要权衡治疗带来的益处和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