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包括详细采集病史、评估症状、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血清学检查等;治疗分为期待、药物和手术治疗,期待适用于无症状或轻微症状者,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口服避孕药等,手术包括保留生育、保留卵巢功能及根治性手术,治疗方案需个体化,还需关注患者心理及特殊人群情况。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等。例如,月经周期、经期持续时间、经量情况,是否有痛经及痛经的发生时间、程度、性质等,有无不孕史、流产史等。对于有家族成员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需提高警惕。
(二)症状评估
1.痛经:多为继发性痛经且进行性加重,疼痛部位多为下腹部、腰骶部及盆腔中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育龄期女性出现逐渐加重的痛经需考虑本病。
2.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率较高,约40%-50%,可能与盆腔微环境改变、免疫功能异常、盆腔粘连等因素有关。
3.月经异常: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淋漓不尽等。
(三)体格检查
妇科检查时可发现子宫后倾固定,直肠子宫陷凹、宫骶韧带或子宫后壁下方可触及痛性结节,一侧或双侧附件区可触及与子宫相连的囊性偏实不活动包块,有轻压痛。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表现为附件区无回声区,壁厚、粗糙,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等。经阴道超声对盆腔内异症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2.磁共振成像(MRI):对盆腔内异症病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清晰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和形态等,但价格相对较高,一般不作为首选。
(五)血清学检查
CA125是一种肿瘤标志物,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CA125水平可升高,但多低于350U/mL,在诊断中可作为辅助参考指标,尤其对于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CA125水平常升高更明显,但需注意与其他疾病引起的CA125升高相鉴别,如盆腔炎性疾病等。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一)期待治疗
适用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一般可每数月随访一次。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一旦怀孕,异位内膜病灶可能发生萎缩。但期待治疗期间若症状加重,应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二)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缓解痛经等症状,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发挥作用,适用于轻度痛经的患者。
2.口服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使子宫内膜萎缩,从而缓解痛经等症状,适用于有避孕需求且痛经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一般连续服用3-6个月。
3.孕激素:如甲地孕酮、炔诺酮等,可使异位内膜蜕膜化并萎缩,常用方法为持续服用6个月。长期使用孕激素可能会出现体重增加、水钠潴留等不良反应。
4.孕三烯酮:具有抗孕激素、抗雌激素和抗性腺效应,可使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异位内膜萎缩。常见不良反应有体重减轻、痤疮、阴道不规则流血等。
5.GnRH-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通过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导致卵巢分泌的雌激素显著下降,出现暂时性绝经,又称药物性卵巢切除。常用药物有亮丙瑞林、戈舍瑞林等。使用GnRH-a后可出现潮热、阴道干燥、骨质丢失等不良反应,一般建议使用不超过6个月,对于需要长期使用的患者,可加用雌激素反向添加治疗以预防骨质丢失等不良反应。
(三)手术治疗
1.保留生育功能手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患者,尽可能保留子宫、一侧或双侧卵巢,至少保留部分卵巢组织。手术方式包括盆腔粘连松解术、异位病灶切除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等。术后复发率较高,约40%,因此术后应尽早怀孕或采用药物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
2.保留卵巢功能手术:适用于年龄在45岁以下且无生育要求、但希望保留卵巢功能的患者。手术切除盆腔内病灶及子宫,保留至少一侧卵巢或部分卵巢组织。术后需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辅助药物治疗。
3.根治性手术:适用于年龄在45岁以上、无生育要求、病情严重的患者,手术切除子宫、双侧附件及盆腔内所有异位病灶。
对于不同年龄、生育需求、病情严重程度的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应个体化。例如,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优先考虑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或药物治疗以促进生育;对于接近绝经年龄、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根治性手术。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需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常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应给予心理支持。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需谨慎选择治疗方式,以确保母婴安全;对于哺乳期患者,药物治疗需考虑对乳汁分泌及婴儿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