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引起的一组疾病,本质是病原体感染致炎症反应,有下腹痛、发热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等异常,影像学检查中腹腔镜是金标准,主要用抗生素治疗,必要时手术;盆腔积液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多无症状,病理性由多种疾病引起,有相应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依病因有不同表现,生理性无需特殊治疗,病理性针对原发病治疗,不同人群在其发生、发展及治疗中有不同体现。
一、定义与本质
盆腔炎
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引起的一组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等,多发生在性活跃的生育期女性。其本质是病原体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病原体可通过宫颈、阴道上行蔓延或经血液循环、淋巴系统传播。例如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病原体感染是常见病因。
盆腔积液
是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疾病,是指盆腔内存在液体。可分为生理性盆腔积液和病理性盆腔积液。生理性盆腔积液多发生在女性排卵后或早孕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主要是因为盆腔处于腹腔最低部位,当有少量渗出液或漏出液时会引流到盆腔形成积液,如排卵期卵泡破裂后少量卵泡液积聚在盆腔,或者早孕时少量血液逆流至盆腔等。病理性盆腔积液则多由盆腔炎、异位妊娠、黄体破裂、盆腔腹膜结核、卵巢恶性肿瘤等疾病引起,是由于炎症刺激、疾病导致液体渗出或积留。
二、临床表现
盆腔炎
症状:下腹部疼痛是主要症状,疼痛多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可伴有发热,病情严重时可有高热、寒战、头痛、食欲缺乏等。若有腹膜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月经期发病可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若有脓肿形成,可在下腹部触及包块及局部压迫刺激症状,如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或直肠刺激症状(里急后重、排便困难)。
体征:妇科检查时可见宫颈举痛、子宫压痛、附件区压痛。若为输卵管卵巢脓肿,可触及附件区包块,活动受限,有压痛。
盆腔积液
生理性盆腔积液:一般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
病理性盆腔积液:除了原发疾病的表现外,可出现下腹部坠胀感、疼痛等不适。如果是盆腔炎导致的病理性盆腔积液,会有与盆腔炎相似的下腹部疼痛、发热等表现;如果是异位妊娠破裂导致的盆腔积液,可出现停经、阴道不规则流血、下腹部突然撕裂样疼痛等;如果是卵巢恶性肿瘤导致的盆腔积液,可能有消瘦、腹部肿块等表现。
三、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表现
盆腔炎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可升高。病原体检查可通过宫颈管分泌物、后穹窿穿刺液等进行涂片、培养及核酸检测,以明确病原体。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发现输卵管增粗、输卵管卵巢肿块、盆腔游离液体等,但特异性不如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诊断盆腔炎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盆腔情况,见到输卵管表面充血、肿胀、脓性分泌物等。
盆腔积液
实验室检查:生理性盆腔积液相关实验室检查无异常。病理性盆腔积液则根据不同病因有相应表现,如盆腔炎导致的病理性盆腔积液同盆腔炎的实验室检查表现;异位妊娠导致的盆腔积液,血β-HCG升高,阴道后穹窿穿刺可抽出不凝血;卵巢恶性肿瘤导致的盆腔积液,肿瘤标志物(如CA125等)可升高。
影像学检查:B超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盆腔内液体的量、位置等。生理性盆腔积液一般量较少,多在1-2cm左右,位于子宫直肠陷凹等部位;病理性盆腔积液量可较多,且根据病因不同,超声表现有所差异,如盆腔炎导致的积液可能伴有附件区的炎性改变,卵巢恶性肿瘤导致的积液可能可见附件区实性或囊实性肿块等。
四、治疗原则
盆腔炎
主要为抗生素药物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抗生素治疗可清除病原体,改善症状及体征,减少后遗症。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病情较轻的可口服抗生素治疗,病情严重的需静脉给药。常用抗生素有头孢菌素类、甲硝唑、四环素类等。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抗生素控制不满意的输卵管卵巢脓肿或盆腔脓肿。
盆腔积液
生理性盆腔积液: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可自行吸收。
病理性盆腔积液: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盆腔炎导致的病理性盆腔积液则按照盆腔炎的治疗原则进行抗感染等治疗;异位妊娠导致的需根据病情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卵巢恶性肿瘤导致的则需要根据肿瘤的分期等采取手术、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盆腔炎和盆腔积液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都有不同体现。例如,年轻女性性活跃期更易发生盆腔炎相关情况;有宫腔操作史的女性盆腔炎发生风险增加;对于孕妇出现盆腔积液需特别考虑妊娠情况,谨慎选择检查和治疗方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