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自闭症主要有社交交流障碍,婴幼儿期对他人呼唤少、无目光对视等,幼儿及儿童期难参与集体活动等;语言发展障碍,有语言发育迟缓、语言使用异常;重复刻板行为,包括动作刻板、行为模式刻板;兴趣狭窄及对特定事物的执着,兴趣范围窄、对特定事物执着;感知觉异常,有触觉听觉等感知异常、对环境变化过度或不足反应。
幼儿及儿童期表现:随着年龄增长,仍会存在社交障碍,比如在集体活动中,不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不会参与到同伴的游戏互动中,不能理解社交规则,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的友谊关系。比如在幼儿园的集体游戏里,其他孩子都在分组合作玩游戏,自闭症患儿可能独自坐在一旁,不尝试加入,这是由于他们在社交认知、情感共鸣等方面存在缺陷,无法像正常儿童那样理解和参与到复杂的社交情境中。
语言发展障碍
语言发育迟缓:很多小儿自闭症患儿存在语言发育迟缓的情况,可能在1-2岁时还不会说简单的词语,或者虽然能说话,但语言发展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例如,正常2岁儿童已经可以说一些简单的短句,如“我要喝水”等,而自闭症患儿可能到2岁还只能发出简单的单音,如“啊”“哦”等,这是因为他们的语言中枢发育或者语言学习相关的神经功能出现异常,导致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受限。
语言使用异常:即使患儿能够说话,也可能存在语言使用异常的情况。比如出现刻板重复的语言,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或者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像反复说“妈妈买糖”,而且这些语言往往缺乏情境性,不是根据当时的交流情境自然产生的。还有可能出现代词混淆,如把“我”说成“你”,这是由于他们的语言认知和语义理解出现障碍,不能正确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理解他人的话语含义,与正常儿童基于情境和语义准确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有明显差异。
重复刻板行为
动作刻板:患儿常出现重复刻板的动作,比如不停地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而且这些动作往往会持续很长时间,不受环境和情境的影响。例如,有的患儿会一直重复地拍手,无论周围环境如何变化,他们都沉浸在自己的这种动作重复中,这是因为他们的大脑神经回路异常,导致出现这种无目的的、刻板的运动行为,可能是为了自我刺激来满足大脑特定的神经活动需求。
行为模式刻板:在生活中还会表现出行为模式刻板,比如坚持遵循固定的生活routine,对物品的摆放位置有严格要求,必须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来做事情,如果稍有改变就会出现明显的情绪反应。比如每天必须走同一条路线上下学,吃饭时要用特定的餐具,一旦路线改变或者餐具更换,就会大哭大闹,这是由于他们的大脑神经发育特点使得他们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难以适应新的变化,倾向于维持固定的行为模式来获得内心的安全感。
兴趣狭窄及对特定事物的执着
兴趣范围狭窄:小儿自闭症患儿的兴趣往往比较狭窄,局限于某一种或几种特定的事物。例如,只对玩某些特定形状的积木、旋转的物品等感兴趣,对大多数正常儿童感兴趣的玩具、游戏等缺乏兴趣,这是因为他们的大脑神经发育偏向于对特定类型的刺激产生过度的关注,而对广泛的正常儿童感兴趣的事物难以产生正常的兴趣反应,可能与大脑中负责兴趣形成和调节的神经区域功能异常有关。
对特定事物的执着:对某些特定的事物有着异乎寻常的执着,比如长时间专注于观察某个物品的特定部分,像一直盯着玩具汽车的轮子看,反复研究其转动等,而且这种执着程度很高,很难转移注意力到其他事物上。这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聚焦机制出现问题,更容易被特定的、有限的事物所吸引,并且深入地沉浸其中,而无法像正常儿童那样广泛地探索和体验多种不同的事物。
感知觉异常
触觉、听觉等感知异常:部分小儿自闭症患儿存在感知觉异常,比如对某些声音特别敏感,听到尖锐的声音会表现出烦躁、捂耳朵等强烈反应,而对正常音量的声音却不敏感;或者对触觉刺激异常,有的患儿不喜欢被触摸身体的某些部位,而有的患儿又对触摸有过度的反应,这是由于他们的感觉神经系统发育不均衡,对不同的感知觉刺激的处理方式与正常儿童不同,可能是大脑中感觉信息处理的神经通路出现异常,导致对感知觉刺激的接收和整合出现偏差。
对环境变化的过度或不足反应:还可能表现出对环境变化的过度或不足反应,比如对温度、光线等环境因素的变化感知与正常儿童不同,有的患儿对环境温度的微小变化非常敏感,会因此而出现情绪波动或者行为改变,而有的患儿对环境光线的变化却没有明显反应,这会影响他们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因为正常儿童能够根据环境变化正常调节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而自闭症患儿由于感知觉异常,难以准确感知环境变化并做出恰当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