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挫裂伤患者需从休息与活动、病情监测、饮食、并发症预防、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护理。急性期绝对卧床2-4周,恢复期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密切监测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给予营养均衡、控制盐和水摄入的饮食;预防肺部感染、压疮、泌尿系统感染;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一、休息与活动方面
1.急性期:脑挫裂伤患者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一般建议卧床2-4周左右,这是因为早期活动可能会加重颅内出血或脑水肿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快但仍需谨慎,也需要严格遵循卧床休息的要求,避免剧烈翻动身体等动作。成人患者在卧床期间要保持舒适的体位,可适当调整床头高度,一般床头抬高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
2.恢复期:在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突然的剧烈运动。开始时可进行床上简单的肢体活动,如屈伸四肢等,每次活动时间不宜过长,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随着身体状况的好转,可逐渐过渡到床边坐立、床边站立等活动,整个恢复期的活动量增加要循序渐进,一般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每周可适当增加活动的强度和时间。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的患者,在活动时要密切关注血压变化,防止因血压波动影响病情恢复。
二、病情监测方面
1.意识状态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情况,包括意识水平(如清醒、嗜睡、昏睡、昏迷等)以及意识内容的变化。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更要仔细观察其对刺激的反应,如对呼唤、疼痛刺激等的反应。如果发现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如从清醒变为嗜睡,或嗜睡程度加深等,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2.生命体征监测:重点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正常体温范围是36℃-37.3℃,如果患者体温超过38.5℃,要考虑可能存在感染等情况,需及时处理。脉搏正常范围是60-100次/分钟,呼吸12-20次/分钟,血压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若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波动,如血压持续升高或降低、脉搏过快或过慢等,都要引起重视。
三、饮食方面
1.营养均衡: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蛋白质的摄入可以选择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可根据患者的体重和病情适当调整,一般成人每天每公斤体重1-1.5克左右。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供应以促进身体恢复。维生素可通过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来补充,如苹果、香蕉、菠菜、胡萝卜等,蔬菜每天摄入量可在500克左右,水果200-300克左右。
2.控制盐和水的摄入:对于存在脑水肿风险的患者,要适当控制盐和水的摄入,避免加重脑水肿。一般每天盐的摄入量不超过6克,水的摄入量根据患者的尿量、不显性失水等情况调整,一般成人每天液体摄入量在1500-2000毫升左右,儿童患者则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相应调整,通常婴儿每天液体摄入量在1000-1500毫升左右,幼儿800-1200毫升左右等。
四、并发症预防方面
1.肺部感染预防: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拍背,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拍背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从下往上、从外向内进行,促进痰液排出,防止肺部坠积性淤血和感染。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儿童患者由于咳嗽反射较弱,更要加强呼吸道护理。
2.压疮预防:定期为患者更换体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于骨隆突处可使用气垫床或减压贴等。患者的床单要保持平整、无皱褶、无渣屑,每天检查皮肤情况,尤其是受压部位,如骶尾部、足跟部等。儿童患者皮肤娇嫩,更要注意避免皮肤长时间受压,可适当增加翻身次数。
3.泌尿系统感染预防: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要保持尿管通畅,定期更换尿袋,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一般每周更换尿袋1-2次,尿管根据材质等情况定期更换。非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要鼓励其多饮水,多排尿,以达到自然冲洗尿道的目的。
五、心理护理方面
1.患者心理状态关注:脑挫裂伤患者由于病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医护人员和家属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成人患者可通过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困扰,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儿童患者虽然不能完全用语言表达,但可以通过观察其行为表现来判断心理状态,如是否出现哭闹、烦躁不安等情况,及时给予安抚和引导。
2.心理干预措施:可以通过简单的聊天、播放轻松的音乐等方式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对于焦虑明显的患者,可指导其进行深呼吸等放松训练。家属在这一过程中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爱和陪伴,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支持,有助于患者的心理康复和整体病情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