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护理需多方面全面细致开展,包括保持患儿居住环境安静整洁;保证患儿充足休息,急性期卧床;做好口腔清洁与疱疹护理;密切观察皮肤皮疹及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症状;提供清淡易消化温凉饮食保证营养;针对婴幼儿和大龄儿童分别进行精细或心理疏导等护理,以助患儿早日康复。
一、一般护理
(一)环境管理
保持患儿居住环境安静、整洁,温度维持在22~24℃,湿度保持在50%~60%。定期通风换气,每日至少2次,每次30分钟左右,为患儿提供舒适的休养环境,利于病情恢复。对于婴幼儿,要注意避免其直接吹风,防止受凉加重病情。
(二)休息与活动
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因为过多活动可能会消耗患儿体力,不利于身体恢复。年龄较小的患儿家长要多陪伴安抚,使其情绪稳定,保证睡眠质量。睡眠时要注意调整合适的体位,对于口腔疱疹疼痛的患儿,可采取半卧位,减少唾液刺激疱疹部位。
二、口腔护理
(一)口腔清洁
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或康复新液等温和的溶液为患儿漱口,年龄较小的患儿可由家长用棉签蘸取溶液轻轻擦拭口腔。生理盐水具有清洁、杀菌的作用,能够保持口腔清洁,减少细菌滋生,预防口腔感染。康复新液则有助于促进口腔黏膜的修复。一般每天清洁2~3次,操作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口腔黏膜。
(二)口腔疱疹护理
若口腔出现疱疹,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锡类散、冰硼散等药物局部涂抹。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涂抹时要注意将药物均匀地涂在疱疹部位,对于年龄较小、不配合的患儿,家长要耐心操作,防止药物误入气管。同时,要密切观察疱疹的变化情况,如疱疹是否破溃、有无新疱疹出现等。
三、皮肤护理
(一)皮疹观察与清洁
密切观察患儿皮肤皮疹的情况,包括皮疹的分布、形态、颜色等。每天用温水为患儿洗澡,保持皮肤清洁,但要注意水温不宜过高,一般37℃左右即可,洗澡时间不宜过长,5~10分钟为宜。洗澡时要轻轻擦拭皮肤,避免用力搓揉皮疹部位,防止皮疹破溃感染。
(二)皮疹护理
对于皮疹,要避免患儿搔抓,可适当为患儿修剪指甲,防止抓伤皮肤。如果皮疹有破溃,可遵医嘱使用碘伏等进行局部消毒,然后涂抹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对于婴幼儿,要注意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
四、病情观察
(一)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手足口病患儿可能会出现发热情况,要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观察体温变化趋势。如果患儿出现高热,要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温水擦浴、贴退热贴等),但要避免使用酒精擦浴。同时,注意观察患儿呼吸频率、节律及心率情况,如发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
(二)神经系统症状观察
注意观察患儿有无神经系统症状,如精神萎靡、嗜睡、头痛、呕吐、肢体抖动、惊跳等。因为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如无菌性脑膜炎、脑炎等。对于婴幼儿,要特别关注其精神状态和肢体活动情况,一旦发现异常,要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五、饮食护理
(一)饮食选择
给予患儿清淡、易消化、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米汤、粥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过烫、过硬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口腔疱疹,加重疼痛,影响患儿进食。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要根据其饮食习惯和消化能力合理安排饮食量,少量多次喂养。
(二)保证营养摄入
要确保患儿摄入足够的营养,以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恢复。可以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泥等。如果患儿因口腔疼痛明显而拒食,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营养液,保证营养供给。
六、特殊人群护理要点
(一)婴幼儿护理
婴幼儿手足口病护理要更加精细。在口腔护理时,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防止损伤口腔黏膜引起出血或感染。皮肤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婴幼儿皮肤褶皱处的清洁干燥,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防止皮疹继发感染。饮食上要根据其月龄准确选择合适的食物形态,避免呛咳。同时,密切观察婴幼儿的精神状态和呼吸情况,因为婴幼儿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
(二)大龄儿童护理
大龄儿童可能会因为皮疹影响外观而产生心理负担,要关注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鼓励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在饮食上要注意引导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不利于病情恢复的食物。同时,要督促大龄儿童保持口腔和皮肤的清洁,按时服药和进行相关护理操作。
总之,手足口病的护理需要从环境、休息、口腔、皮肤、病情观察、饮食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根据不同年龄患儿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