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低烧呕吐可由感染性因素(病毒感染如肠道病毒、呼吸道病毒累及胃肠道,细菌感染如急性胃肠炎)和非感染性因素(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肠功能紊乱、食物过敏,其他系统疾病累及胃肠道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引起,护理要点包括一般护理(休息、饮食)和病情观察(体温、呕吐情况、其他症状),特殊人群儿童需注意避免误吸、谨慎用药、明确并避免过敏原、密切观察有基础疾病儿童病情。
一、感染性因素
(一)病毒感染
1.肠道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感染肠道后,可引起患儿低烧(体温多在37.3~38℃)、呕吐症状。肠道病毒感染较为常见,尤其在儿童群体中,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患儿除了低烧、呕吐外,还可能伴有腹泻、腹痛等表现,部分患儿口腔内可见疱疹或溃疡,如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多发生于夏秋季,儿童为主要易感人群。
2.呼吸道病毒感染累及胃肠道:例如,流感病毒感染时,除了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流涕、鼻塞等,也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儿童出现低烧、呕吐,同时可能伴有食欲减退等表现。流感病毒传染性强,在儿童聚集场所易传播。
(二)细菌感染
1.急性胃肠炎: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如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等感染。患儿可出现低烧,同时有频繁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还可伴有腹泻,大便可为黏液便、脓血便等,大便次数增多。不同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可能有差异,沙门菌感染的患儿大便多为黄绿色水样便,志贺菌感染多表现为黏液脓血便。
二、非感染性因素
(一)消化系统疾病
1.胃肠功能紊乱:儿童饮食不规律、进食过多或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等,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低烧(体温轻度升高)、呕吐症状,一般体温波动在37.5℃左右,呕吐为非喷射性,呕吐物为吃进的食物。这种情况在儿童中较为常见,与儿童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消化酶分泌相对不足等因素有关。
2.食物过敏:如果儿童对某些食物过敏,如牛奶、鸡蛋、海鲜等,进食后可能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低烧、呕吐,还可能伴有皮疹、瘙痒、腹泻等症状。食物过敏引起的症状轻重不一,对于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较为常见,可能在进食牛奶制品后不久就出现上述表现。
(二)其他系统疾病累及胃肠道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病毒性脑炎,除了有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精神萎靡、嗜睡等,也可能出现低烧、呕吐,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与颅内压增高有关。病毒性脑炎是由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儿童发病率相对较高,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2.代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在儿童中也可能出现低烧、呕吐症状,同时患儿可能伴有呼吸深快、呼气有烂苹果味、精神萎靡、脱水等表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或作用不足,导致糖代谢紊乱,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酮体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多发生于1型糖尿病患儿。
三、儿童低烧呕吐的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休息:让患儿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活动量,以利于身体恢复。对于婴幼儿,要保证其有舒适的卧位,避免呕吐物误吸。
2.饮食:呕吐时应暂时禁食一段时间,一般禁食1~2小时,然后可给予少量多次喂服温水,若患儿无呕吐加重,可逐渐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食,如米汤、稀粥等,避免进食油腻、刺激性食物。随着病情好转,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但要注意饮食规律,少量多餐。
(二)病情观察
1.体温监测: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变化,每1~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观察体温波动情况及热型,若体温超过38.5℃或持续低烧不退,及时告知医生。
2.呕吐情况观察:记录呕吐的次数、呕吐物的性状(如颜色、是否有胆汁、是否有血性物质等)、量等,若呕吐频繁、呕吐物异常或伴有精神差、脱水表现(如口干、尿少、眼眶凹陷等),需及时处理。
3.其他症状观察:观察患儿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腹泻、咳嗽、头痛、皮疹等,以及神志、精神状态等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四、特殊人群(儿童)的注意事项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成熟,在出现低烧呕吐时需特别注意。对于婴儿,由于其呕吐反射和吞咽反射不完善,呕吐时更易发生误吸,所以在护理时要将婴儿头部偏向一侧。同时,儿童用药需谨慎,应避免自行给低龄儿童使用可能影响肝肾功能或有其他不良反应的药物,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缓解症状,如物理降温(适用于体温<38.5℃)等。如果是过敏引起的低烧呕吐,要明确过敏原并避免再次接触。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患有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出现低烧呕吐时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更加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就医,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对低烧呕吐病因的判断和治疗。



